打开“微博热搜榜”,50个热点扑面而来,“实时热点,每分钟更新一次”……这个世界正在以我们看不懂的速度在更新迭代。
当一个热门话题或事件出现时,我们第一反应就是去搜索相关热点文章,看看各路大咖大牛们是什么样的观点态度。然后东拼西凑,从中复制一些,来形成所谓的个人的“见解”。
但是,当一些文章提出的观点相互矛盾,甚至是相反时,我们开始不知所措,困惑于应该听从哪一派的意见……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所说的,为了避免启动“系统2”的思考模式,“人能不自己思考就不自己思考”。这是大脑在偷懒,也是大脑运作的真实方式。
本书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被称为现今在世的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也是因为突出的心理学研究,而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一人。他的一生都在研究“人类的思考方式”。
“也许我们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人,比丹尼尔更懂得‘我们怎样做出选择,为什么这样选择’”。在这本书中,丹尼尔举了大量的例子和心理学实验,来说明大脑思考方式的非理性,在我们做决定的过程中起到了多么巨大的影响。
这里,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大师级的思辨方式。
一、我们的直觉不一定是准确的
按照传统经济学的算法,人类的行为应该都是符合定律,有章可循的。但是丹尼尔卡尼曼指出:
人的大脑有两套系统,系统一是“快思考”,不需要耗费脑力的一些简单行为,是第一时间跳入大脑的直接反应。比如说算1+1等于几。
而系统2需要我们停下脚步,去仔细想想的一些问题,属于“慢思考”。“慢思考”在思考重大问题时不容易出错。
人的大脑是一种双系统的运行方式。平时主要依靠“快思考”,“慢思考”很懒,一般不加分析就直接采用“快思考”的信息,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认真对待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因为大脑思考的这个缺陷,我们倾向于避免一些复杂的思考,能不用大脑就不用大脑。所以我们更相信“第一印象”和“直觉”或者是“记忆中熟悉的感觉”。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无数次都在用“直觉”做决定,第一时间判断“是不是危险?”“他是不是生气了”……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直觉做的选择是正确的。
此外,我们还对“专家的直觉”有一种神级的膜拜。我们都听过某位医学专家只看了疑难杂症患者一眼,就能做出准确无误的诊断。事实上,无论是我们的还是专家的直觉,都不同程度上会受到一些“启发性因素”的影响。
比如,一位投资专家建议“投资福特汽车”,他的这个决定有可能受到”他喜欢福特最新款的车型”这一因素的影响,而不是从他专业的角度做出的。
问题是,人们总是高估自己的判断,并不会意识到事件中很多的“启发性因素”对自己决策的潜在影响。
所以,在面对重大和复杂的问题时,我们需要一种更慢、更严谨、投入更多脑力的思考方式,也就是“慢思考”。
只有“慢思考”,才能让我们做出更接近于事情真相的理性决策。
二、利用“大脑的思考方式”来影响他人
在商业社会中,很多人通过“大脑总会走捷径”的这个特性,说服和影响着我们。
“认知放松”
想象一下,身处一个环境舒适的商店,正好在播放你喜欢的音乐,那么你在这家店消费的几率自然就大大提高了。
“曝光效应”
也就是通过频繁的“出现”,就能使对方从零到有,逐渐增加你对他的好感度,从而建立起信任。
“心理账户”
如果从事的是销售性的工作,你就不能光从“价格”上说服顾客购买。而是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唤起人们对于这件商品“物超所值”的感觉。
“锚定效应”
商家制定“每人限购4罐奶粉”的标语,提高这款奶粉的销量。因为一旦限购,消费者自然产生紧张的心理,不自觉地冲着限购的数量去购买。
当然,了解了这些“心理效应”,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在什么样的情形下,我们是在“被说服”,然而做出真正内心的选择和决定。
三、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我们都听过小时候父母对我们或是别人家孩子的评价——“这孩子夸不得,一夸就‘翘尾巴’”。如果当时的他们知道“所有的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这一规律,就不会那么执着于小孩子某一时期的表现好与坏了。
因为一个人的基本表现水平是稳定的,如果突然超水平发挥,那么可以预见的是,不久以后就会有一次低水平的表现。反过来也是这样。
“回归平均值”
这一规律,让我们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还有其它一些心理效应,能让我们看清自己的行为,甚至能解释一些“很难被理解”的行为。
“禀赋效应”
同样一件物品,我们总觉得我们的比别人的好。因为对于自己拥有的东西,都有着超过其价值的预估。
还有一种很奇怪的心理:“厌恶损失”。
同样是一百元,比起“得到”它,我们对于“失去”它表现得更为痛苦。
“简单归因”
把一些复杂的大问题,归纳为一个很简单的小问题。
比如说,上大学对一个人有什么用,有的人就会轻易地举一个例子:“谁上了大学并没有找到好工作”,以此来否定整个上大学的意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偏概全”。
……
还有“大数小数概率”、“框架效应”、“光环效应”……
这些心理效应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类的非理性”。
丹尼尔卡尼曼的这本书,从底层理论的角度说明了“大脑思考方式的非理性”是有多么惊人的力量。
说实话《思考,快与慢》这本大部头的著作,读起来有些“艰深晦涩”。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时需要停下来“慢慢地思考”,正像书中所说的——启动大脑“系统2”。我们的大脑平时习惯了接受大量简单明快的信息,对这样的精读可能会有些不适应。
但是“很快能看懂的快餐书,也许没有真正的价值,不过一地鸡毛。”“需要慢慢阅读的书,用心体会真意,才能让我们受益终生”。
回到文章开头的例子,怎么才能在信息洪流的当下,形成“有个人特色”的见解和思考方式呢?试着对各路信息不要全盘接收,而是把各种信息素材进行解读、对比、归纳……充分调动“慢思考”来深入思考,才能渐渐形成“个人知识的宝库”。
在面对复杂和重要的事情时,不要轻信我们的直觉,学会“慢思考”,才能做出更有利于人生的重大决策。“如果有两条路可以选,走艰难的那一条”。这就是《思考,快与慢》这本书给我们的启示。
微信公众号:南书房里的小日子:
叨叨“有趣、有料”的书、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