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古训和习俗。其中“娘亲舅大”是中国极古老,也是流行范围极广的民俗。走遍大江南北,各种风俗民情五花八门。其他的风俗习惯往往各有取舍,唯独“娘亲舅大”的概念深入人心。
当然,各地的做法是很有差别的。有些地方执行起来可以说是一丝不苟。他们不怕伤了钱袋子,也不怕委屈了自尊心,硬是把“娘亲舅大”做到了极致。这不仅体现在红白喜事上,甚至也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礼尚往来中。
有些地方的人认为,就是一条习俗而已嘛,习俗未必就是对的;应该就是舅舅很寂寞了,故意整个说法,类似于博眼球的手法。温和一点的人认为,反正也只是红白喜事上的一种仪式而已,又不是天天如此;执行起来只要不太麻烦,不如乐得玩个仪式感,大家图一乐吧。应付着走一个程序,各种尴尬往往不期而至。
激进的人就一言难尽了。他们也知道“娘亲舅大”这种说法,但是出于各种考量,他们选择无视,或装无知或找个好听的说法搪塞一下。此种个案也见过不少,无须赘述。
这种激进的人一般有三种考量:一,出于平时优先考虑钱袋子的惯性思维。二,平时习惯把骄傲的自尊心放在第一位,突然要委屈自己讲什么仪式感,太难受。三,舅舅本来也不是什么一方神圣,良莠不齐,甚至还有为老不尊的;他们可能平时并不把这位尊神放在眼里。
济南历城区一村民用花轿迎娶新娘很吸睛
中国其实是个实用主义民族,不是有值得存在的理由,那民俗哪怕再有仪式感,那神仙哪怕法力再大,也难以被人信奉。到今天还有“娘亲舅大”的说法,值得所有希望家族兴旺的中国人思考其中内涵。
在古代,女人的地位是很低下的,当她们嫁入夫家那一天起,她们的命运已经不由自己掌控了。唯一还有一丝可控的希望是:娘家强大,使得夫家投鼠忌器,不至于日子太难过。至于为什么是“舅大”,而不是“外公大”,则是因为外公往往年事已高,而舅舅正当年;况且按常理舅舅和外公的利益应该是统一的。
就算不为个人打算,为夫家的家庭兴旺考量也应该如此。古代的兄弟往往利益纠缠不清,谁老婆娘家强大,在以后的利益分配上就更占优势。帝王将相的后代就更加明显了,娘家硬气,夫家继位权重更高。三国初期的大将军何进一死,他的姐姐何皇后很快就小命不保。
所以“爹亲叔大”更多的是礼节层面的考量,而“娘亲舅大”则更偏重于利益层面的因素;以至于还有一句“娘舅人家大于天”的说法。
那么当今社会妇女地位今非昔比,男女平等的现代理念深入人心,妇女的权益有法律武器作保障,还用得着讲什么“娘亲舅大”吗?
新新人类可以不需要思考这种问题。她们或以为自己足够强大,幸福完全由自己把控,与那个古老的名词“夫家”没什么关系。或以为“夫家”并非人生必需品,繁衍生息也并非人生必需品,这些都是腐朽的封建余孽。
凡是没打算跳出“为人妻为人母”人生轨迹的中国女性,或者已经在接受柴米油盐洗礼的女性,这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社会理念可以规范行为,不可以规范幸福;法律武器可以保障权益,也不可以保障幸福。幸福婚姻最基本的因素是相互尊重。
当一个女孩子离开生她养她的原生家庭,开启一段前途未卜的新生活的时候,相互尊重应该从哪里开始呢?
不用说,是从夫家向女方表示诚意开始了。用什么表示诚意?靠信誓旦旦?靠海誓山盟?别天真了。仪式感的实用性从现在就开始体现了。如果你心痛未来夫家的钱袋子,宁愿委屈自己娘舅人家,那么相互尊重的天平从一开始就倾斜了。
由于个人素质良莠不齐,生活习惯也各有不同,在一个新家庭里面生活,说没有磕磕碰碰,那应该是梦想家在说天方夜谭。在一开始就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时,猜疑之心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冒出来。如果此时没有足够的沟通能力,和对事物走向的把控能力,婚姻的裂痕往往不期而至。
所以说,坚持“娘亲舅大”的仪式感,是走向婚姻和已经在婚姻之中的女性,对婚姻应有的一种警醒,也是对婚姻的一种经营。一味地以为自己足够强大,或者一味地逆来顺受,换不来真正的尊重。
贵阳从江苗族初二到初六舅舅和外甥女之间还要“送年粑”
经历过柴米油盐洗礼的女性就会知道,男女平等只是一种现代理念,就算真正做到,也不等于男女无差别。上帝造人的时候就赋予了男女不同的职责:女性承担了更多的繁衍生息的人类义务,男性自然而然地承担了更多的社会义务。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越是夫妻和睦的家庭,越是互敬互爱的夫妻,“娘亲舅大”的仪式感就越是做得完备。
那些看上去很洒脱,移风易俗,将“娘亲舅大”弃之如敝屣的婚姻,看上去钱袋子很受益,往往裂痕产生得很快。很明显,她没有经营婚姻,没有对婚姻保持应有的警醒。
那些把老婆娘舅人家不当回事的男人,只有一种可能:在他心中老婆也不是一回事。
写到这里,要声明一个事情了。现在不是反天价彩礼风俗吗?我这里还提倡什么“娘亲舅大”,不是助长歪风邪气吗?现在的男孩子还要不要找对象了!
要经营婚姻,讲究仪式感是必须的。但是借婚姻薅羊毛、敲竹杠,那也是另一种恶习,是我所反对的。
作为过来人,为人父母,修身齐家,就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父亲敬重母亲,做好仪式感;母亲自然会感同身受,投桃报李。父母做好榜样了,还要教育子女从小团结一心。团结体现在日常生活,也体现在各种仪式感;因为仪式感往往也是权利和担当的一种暗示。
有些人认为日常生活做好了就行了,要什么仪式感,多此一举。要承认,这样的实诚人存在有,但是他们大部分是被误解的对象。误解、分裂,常常从不会表达开始。
生活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千姿百态,我这里也只是说了一个侧重面,还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