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道德经》中的第八十章,然而对于后世来说,解读却是分歧很大的章节!
有人把“小国”解释城使国家变小,我觉得这种解读十分不合理,我会给出我的论证,也希望各位批评指教!
我们的国家自古就是很大的,虽然之前是诸侯分制,可是也是在大的政策下统一管理,然而再看看东周后期的诸侯割据以及诸侯国内部也不安定的情况,老子先生怎么可能是这么肤浅的只是提倡把国家变小而无视实际的问题啊!而且后面说的邻国相望,你想想也只能是地区之间才可以做到,大国之间的居民大多是有距离的,老子怎么可能拿个别居民相挨着的特殊情况来论述治理国家的思想要诀呢!
这个“国”字不是国家的意思,是地区、区域的意思,只要是读过一些古书的,我相信对于这个国字还是能在其他地方见到的!
我还是先解释一下这段原文的意思吧!
小的地区人口数量就少,人少事就少,我们管理者应该做到使的人有许多器具也不会用到,使人重视死亡而不愿经历远徙的危险,因此虽然有车船,他们也用不着,虽然有军队,但是他们也没有陈兵布阵的需求啊。使人再次安心于回到结绳而用的时候就达到了治理的最高境界!满意于他们的食物,欣赏于他们的服饰,安心于他们的居所,喜欢于他们地区的风俗,临近的地区的人隔着近距离相望,鸡犬之间的叫声都能互相轻易的听到,然而两地之人到老死也不需要相互往来!
我想即使很多人看了我的解释依然是疑问重重,尤其是对前半部分的逻辑可能会感到困惑!
咱们想想老子的《道德经》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什么,不就是“无为”吗?“无为”不就是不夹杂私欲的依道行事吗!解读《道德经》中的内容就不能忘了“无为”二字,否则你很多地方都摸不着头脑的!
有的人可能对“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这句话有困惑,会说结绳不是原始社会用的吗,回到那种社会怎么会是治理的最高境界呢?
我来解释一下这个疑问可能被提出的原因吧,这很可能的原因就是你误解了语言环境的问题,你更是陷入了望文生义的陷阱中,这是解古典最致命的问题!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是老子利用这个从前的状态来表达对减少欲望的渴求与认可,你结合后面的甘美食,美其服……然后你就能明白老子的这句话到底是表达什么的啦!
你想想,当每个地区的人都能无过度的欲望,每个地区的管理都能达到安于自己现状的时候,在国与国之间流动性不大的古代,那么整个国家怎会不安定祥和,怎会有战乱和苦难!整体的美好来自于局部治理成果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