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D485:解万年诡称昌陵三年可以建成,最后不能完工

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485《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三十一卷-10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当初,解万年诡称昌陵三年可以建成,最后不能完工。

群臣大多认为修筑昌陵不利,成帝把群臣的奏议交付有关官署讨论,都认为:“昌陵把低地堆土增高,但估计地宫中的便房仍在平地上。

由于堆坟的土从别处运来,难以保护幽灵的平安,陵墓的浅表外层也不坚固。

修筑陵墓使用士卒、罪徒、夫役、工匠的费用以万万计,甚至燃点油脂照明,连夜赶工,远到东山去取土,运费昂贵,土价几乎与谷价相等。

兴工数年,天下都感疲劳。原来的初陵,由于天然条件有利,坟土都是原地之土,所处地势高而开阔,在祖先和父亲的陵墓近旁,又有从前十年兴作的基础,应该恢复从前的初陵,不再移民,才是上策!”

成帝下诏说:“朕不能坚持以德治国,又没有广泛征求臣下的意见,错误听信将作大臣解万年所说‘昌陵三年便可修成’的话,修筑昌陵五年,中陵、司马殿门内现在还没开始修建,使得天下虚耗,百姓疲劳。

从远处运来的坟土疏松而质地差,陵墓终究不能修成。朕想到修陵的艰难,感到惊骇又伤心。

古人说‘有过失而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失【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朕命令撤销昌陵,恢复以前的初陵,而且不再迁移吏民,使天下人心安定。”

感思:成帝下诏明确“撤销昌陵,恢复以前的初陵,而且不再迁移吏民,使天下人心安定。”

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直接的命令,标志着这场持续五年、耗资亿万、劳民伤财的超级工程以失败告终,并最终被废止。

昌陵起于听信解万年“三年可成”的谎言,从而启动昌陵工程。修造过程中,工程艰难,五年未成,劳民伤财,群臣反对。

成帝将反对奏议交付官署讨论,得到“恢复初陵为上策”的结论。

最终成帝下诏罪己,承认错误,并正式下旨撤销昌陵,恢复初陵。

所以,昌陵最终只存在于图纸和堆积如山的财务账单上,成为一个失败工程和历史教训。

解万年利益驱动是核心,“无利不赶早”。他为了个人功劳,可能是政治资本或直接利益,用“三年可成”的虚假承诺绑架了国家意志。

这揭示了任何时代都存在的弊病:下级为了迎合上级或牟取私利,往往报喜不报忧,用不切实际的计划换取项目上马,而最终的代价则由国家和百姓承担。

这种国家级大工程,涉及天文数字的资金、人力、物料,在缺乏有效监督的专制体制下,几乎是腐败的温床。

从工程发包、采购、征役到审计,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被“解万年”们中饱私囊。

昌陵“运土之费几乎与谷价同”,这其中有多少虚报的价格?有多少被层层盘剥的利益?历史没有明说,但可以想见。

成帝最终能承认错误并改正,下诏罪己,在帝王中已属不易。正所谓“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成帝避免了一场更大的灾难。

然而,纠错成本巨大。他的醒悟来得太晚,天下已然“虚耗”、“疲劳”。决策者的一个错误,需要举国之力来埋单。

其次问责不足。诏书中只说了“错误听信解万年”,但对解万年如何处置?对工程中可能存在的贪腐问题是否进行了彻查?

史料未详载,但通常这类事情最终往往只追究“技术失误”或“欺君之罪”,深藏的腐败网络很难被彻底清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