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Chris Lawton on Unsplash)
今天我在整理一些旧书。其中有几本书让我有所停留,且有新的感悟。
1、桑格格《小时候》
我拿起那本《小时候》时,突然这样想:啊,这就是故事疗愈。是的,桑格格在书中就是讲的她小时候的故事。以前我只是觉得这些故事有趣,但,现在,我对这件事的看法有了新的角度:她回溯童年经历,写下那些故事,再现那些欢笑和眼泪,其实是对童年的自己的某种陪伴,其实是用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爱和力量,使自己实现了某种完整。
Alice Miller在《夏娃的觉醒》中有这样一段话:
“……有时候只要稍微接触到童年实情,就已有疗效了,而这么做的前提是,当事人必须同时感觉到,需要有一个善解人意的人陪伴在旁,如果没有,等于是在重复当事人的创伤。”
出于某种直觉,我赞同这段话所传达的理念。我觉得这句话道出了心理治疗的本质(如果我的理解和认识无误的话)。在传统心理治疗里,那个“善解人意的人”就是心理咨询师(如果幸运的话)。事实上,“疗效”的发生并不局限于心理咨询室,自在之处,即有疗效。比如,书写,书写时,写者可以既是“(过去事件的)当事人”,又是“善解人意的陪伴者”。我感觉桑格格的书写就有这层意思。我们通常写日记,也有点这味道。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比如,仅仅是和一位“懂得”的人讲一些事,我们对那些事的观念和感觉就发生了变化(自然,前提是,听者足够“懂得”——足够慈悲,足够把注意力放在“聆听”上,足够尊重,足够接纳,足够有界限……)。我联想到方糖读书会(我在这里并非有意为方糖读书会打广告,这是我真实的联想),每一位方糖读书会带领人,都是以那“善解人意的陪伴者”为原型的。
2、Liz Greene《灵魂的功课》
这是一本占星书,内容是关于土星(英文书名直译过来是:土星,从新观点看老恶魔)。作者是大名鼎鼎的Liz Greene。我在这本书上停留了一些时间,我翻开了它的内页。书中的一小句和前段时间一位姐姐和我说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找到核心深处的珍宝和无法更改的价值……”
当时我听到那位姐姐那样和我说时,我惊呆了,很久没说话,只是把那句话在脑海里回响。我多么渴望我的心懂得那句话的意思——可是,如果我的心不懂得那句话的意思,它为何那样牢牢抓住它,仿佛再次见到多年未谋面的知己。
我仅仅翻看了书中的几页,不禁赞叹Liz Greene太厉害了,不愧是毕生贡献于心理占星学的占星师。我之前看此书时,没有那么强的共鸣。可现在,这位女士对生命的洞见和智慧,透过文字传达给我,我不禁去想她究竟有多丰富的阅历,才能如此把话说到心里去。
3、Zvi Bodie, Robert C. Merton 《金融学》
我昨天还在和一位朋友说我最近对金融学特别感兴趣——我一直对金融学很感兴趣,最近特别感兴趣。我昨天还去研究唐涯在“得到”上的金融学课程。今天看到这本经典的金融学教材,我忍不住抱起来翻看。以前看这本书,我能理解书里的内容,但是,现在,这本书还带给我一种知识之外的亲切感。
这就是今天整理旧书的一些小片段。这三本书,关于“疗愈”,关于神秘学,关于金融学,我写这则小文时才意识到,这些都是第八宫议题。真奇妙。
我有时候会觉得自己这些年没太大成长,但是今天再次去感觉这三本旧书,我像是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一些变化。用新的感觉与这些旧书相遇,也帮助我看见新的自己。
A new look at my old books.
A new look at my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