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地球正骨,为大地疗伤。”这不仅是对地质工作的诗意写照,更是对地质工作的形象揭示。地质,正如医疗。
生态环境美好如同一个人玉貌花容、气宇轩昂,不仅需要地质外科护理肤毛(植被),更需要地质内科调理血肉(水、土壤)、地质骨科保养筋骨(山体)。
地质工作是基础性、先行性、公益性的工作,不可或缺,无法替代。“地质工作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
在推进全面改革的今天,地质工作管理模式改革值得探讨。
一、资质问题
资质是进入特殊行业的门槛。医生需要取得职业资格才能行医,地质需要具备职业技能才能从业。“放管服”取消地勘资质并不意味着地质工作不需要专业技能,而是“让内行监督评估”比“走个过场的资质审查”更加重要和有效。不具有专业素养的医生给病患诊疗是危险的,不具备专业素质的队伍从事地质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样是不靠谱的。
二、探矿权问题
探矿是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探矿是“科学发现”,而非“发明创造”。
勘查成果是科技成果。由于“找矿成果奖”奖励标准低,不足以有效激发和调动找矿的积极性,可以考虑采取后补助的形式,给予“找矿成果奖在采矿权益中的期权(股份)表达”。
探矿权是知识产权。一是对探查区矿产资源存赋情况进行客观评价;二是对成矿规律进行摸索、总结、提炼,以指导其他地区精准、经济、高效找矿。
三、政府采购地质服务问题
政府通过招投标方式采购地质服务,看似公开、公平、公正,其实不然。
譬如一个人肚子痛,并根据疼痛剧烈程度向社会公开招标购买诊疗服务,一般痛:标的200元,中等痛:标的500元,严重痛:标的1000元,低价中标原则,不限资质,怎么杜绝庸医和江湖骗子中标贻误病情呢?在就医之前,又如何判断肚子痛是胃肠型感冒、腹泻,食物中毒,阑尾炎,还是胃癌,以编制靠谱的预算价格呢?
同时,财政供养着地质队伍,吃不饱、饿不死,又不给派相应活,实在是浪费。
四、管理运营模式问题
地质系统譬如医疗系统,各省(市)地质(地矿)局譬如医院,其下属的按专业分设的地质队譬如医院内部的科室。
按照正常的流程:患者进入医院咨询、分诊、挂号,然后与专业分工的相应科室的医生见面就医。医院不应把各科室搞成经济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致各科室自发地到医院门口自行设摊招揽患者,最终把科室建成“相对独立的一家家同质化的小医院大杂烩”,而医院也失去了原有的功能,褪变成了“超市”。
地质局(地矿)局应当担负起统筹调配管理的职能,根据服务对象需要,“全局一盘棋”组织调配属下的人、财、物,各地质队在局统一调度下,按照专业化分工,专注提升专业技能,而非陷于自身生计需要疲于摆摊设点招揽生意,或陷于自身生计需要疲于频繁变换服务专业领域,造成低层次简单重复建设和资源的严重浪费。
改变预算管理方式、管理运营模式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