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一开始就探讨“生命的意义”与人类个体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自我对生命意义的解读,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前提。
如果我们能够塞住耳朵,专注于观察人们的行为,就会发现每个人早已得出了他们自己所独有的“生命的意义”,而他们所有的观点、态度、行为、表情、习性、志向、习惯和个性特征都与这一意义紧密相联。
既然“生命的意义”是千人千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就意味着没有人知道生活的绝对意义,我们不能对任何人的解读判定为绝对错误。
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否定某些人的生活方式,不认同乃至批判他们的三观,这说明我们还是可以从各种解读中分辨出较好与较坏的区别,找到一个普世的意义,作为社会价值的标杆。
那么我们如何找到自己对人生意义的解读呢?
个体心理学发现,一切人类问题都可以归类到这三个主题中:职业、社会与性。通过审视面对这三类问题时的反应,人们就能够了解到他们自己对于生命意义的解读。
我们在工作、社交、爱情这些问题上的表现,是自己心理的反应,同时,也能传达出一个人的生活理念。
如果对生命意义解读有所偏差,那是因为理解完全个人化,切断了社会合作的交流,人一旦陷入完全自我的桎梏,就无法培养社会情感,容易失败。
每一个人都为追寻意义而努力奋斗,个人的意义完全建立于对他人生命的贡献之上,如果不能明了这一原则,人们就常常会犯错。
这并不是要求每一个人要多么伟大,将整个生命用于对社会、人类全体的奉献,而是一个普遍的课题,即在生活中,多点对他人的关注和学会合作,与社会建立起情感的桥梁。
当我们想要将某些“错误”的生命意义导入正途,就应该先了解它们的形成与由来。
我们在儿童时期形成对生命意义的原初理解,并被放入一个统觉框架中,通常一些最初的错误,是后来引入歧途的根本。
童年的境遇,比如文章中提到的“生理缺陷”、“溺爱”、“忽视”这一系列境遇,使人们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他们很难意识到贡献与合作的必要性,从而形成错误的人生观。
唯有依赖帮助,他们才能寻找到一种对于生命的更好的理解。
心理学家从最初的记忆和梦境中去破解人们赋予自己以及个人生活的意义,回想自己早期的童年记忆时,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旦找到并理解了一个人赋予生命的意义,我们就拥有了解密他整个人格的钥匙。
对于那些缺乏社会情感的儿童,应当鼓励和培养他们学会合作,懂得责任和独立,成年之后,才会有应对生命中的考验与困境的能力。
生命意味着奉献,个人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充满勇气地直面自己的难题,并保有胜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