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条新闻,说女儿四年间写了上千条微博陪去世的妈妈。斯人已去,总要做些什么试着挽留。
说到挽留,让我想起一个人,一个也曾写下千千万万文字,曾在某段时期夜夜含泪,日日祷告的女人,就是我的爱人。而这个被她含在口中,连我也只可远观的人,就是哥哥,张国荣。
对于哥哥,她用尽了青春去爱。
记得第一次和她去参加哥哥的纪念活动。东四长虹电影院,组织方包下一间放映厅。组织者是位大姐,她和她打招呼,看起来她们很熟,后来知道因为参加的活动足够多,年纪轻轻的她俨然已是一位老荣迷。她向她介绍了我,大姐看着我这位陌生人说:不管你能不能接受,这是我们爱哥哥的方式。我有点懵,这不过是包场看电影、看演唱会而已,要不要说得这么紧张。
进了放映厅,每人被分到几根银光棒,有的参与者还自带写着Leslie的电子屏,真像要看演唱会一样。当放映厅的灯暗下来,全场开始尖叫!银幕上哥哥从后台上装,耍帅,卖萌,信步走到舞台中央,全场又整齐地挥舞起手中的银光棒,然后尖叫,大喊着哥哥的名字。一听到快节奏的歌,大家就站起来一起蹦一起跳;一到慢歌,大家就跟着摇摆哼唱。Monica里,哥哥唱“Thanks thanks thanks thanks”,全场齐喊“LESLIE!”;到那句“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他孤独的站在舞台中心,有一束柔光把哥哥照亮,他像诉说一样娓娓。大家哭成一团,全场飘浮呜咽的声音。哥哥在那场演唱会上将手摊向所有的观众说:I love you,I love you all!
演唱会结束,大家慢慢收复情绪,这才开始放电影《恋战冲绳》,电影里王菲和哥哥谈恋爱,从头到尾浪漫得一塌糊涂!银幕上哥哥他还那么年轻,那么过分美丽,看着银幕上这张熟悉的面孔,我意识到在这之前我不认识他,或者说这天我才知道我之前认识的不是他。今天的这个他,散发着神秘的吸引力。
电影放映完是抽奖竞答,他们的问题在我看来简直苛刻!比如这场演唱会的舞美是谁,伴舞是谁,在某次颁奖典礼上哥哥提到的谁和他是什么关系,说出哥哥在某某年的5部电影等等!而当这些问题被提出来之后,大家似乎像是集体背过题库,纷遭抢答。他们为了那已经看过无数遍的海报趋之若鹜,为了那已经有过不止一张的CD患得患失,为了那已经哭过无数遍的演唱会光盘争先恐后。这看起来疯狂,但似乎为了这个人,值得疯狂。
那场活动结束,她眼睛哭得红肿,用掉了几包纸巾。我放开她的手,和她分坐在汽车的两端,若有所失。我意识到她深爱着这个男人,这个已经只能从银幕从音轨从档案中纪念的人,我这才理解主办活动的那位大姐告诉我的话:不管你能不能接受,这是我们爱他的方式。原来他们爱他的方式是爱情的方式。
前年的四月一号我们去了香港,那几天的香港过复活节,游客不算太多。当晚我们聚在他跳落的地方,人人手中举着一只点燃的白蜡烛。慢慢的人越聚越多,那晚的烛光像被灯塔的光照亮的海。之后一天荣迷在一座大型购物中心办纪念活动,要叠满91256支纸鹤。那天外面下着大雨,天气还远没到万物复苏的季节,竟有一只白蝴蝶飞进了会场,悄悄落在了素色的绸带上。那晚全场的人都哭了,他们说哥哥回来了,他们说他在,一直在。
不理解?不求理解。
他在最美的时刻选择了离开,留下的背影另后人望尘莫及。最近有种声音说:与其每年矫情地怀念哥哥、消费哥哥,不如就此还张国荣一个宁静的春天。的确,全球各地的荣迷每年都会有各种活动纪念他。但那称不上消费哥哥,他们就是这样一群简单的人,他们单纯的怀念,单纯的祭奠,单纯的爱,然后相约一天集体送上祝福。如果说既然这么爱,为什么每年只有在四月能听到风继续吹,而在剩下的月份选择沉默,那是因为这个悲伤的群体勇敢的做了个选择,他们选择放下。
故人已逝,他们还要过自己的生活,他们不仅在钱包里放着用一个月的苟且换来的钞票也一定放着哥哥的照片;他们抱着爆米花走进电影院、演唱会,也会为台上的男神尖叫,但他们心中的影帝永远还是《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他们每天坐地铁用手机听着某个录好的电台节目,但里面也一定放着哥哥的声音、哥哥的歌,但他们已经不必为他天天扫墓,日日烧香,也不必为他夜夜流泪,晚晚叹息。因为他们选择放下,放下连哥哥都不愿意看到的悲伤,哥哥定也舍不得在某个远方。放下不是忘记,放下也是祝福,待风再起时,送给他。
还记得之前提到的那个新闻吗?为什么女儿写了四年的微博然后就停止了?难道她不爱她的妈妈了?因为她放下了;为什么失恋要33天,难道33天后就忘了疼痛,可以有勇气寻找真爱了?因为她放下了。
我的爱人曾在网络的一个角落里写下了一句话,她说:留一个我在原地徘徊,另一个我孤独前行。你看,她也选择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