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三缄其口
【拼音】sān jiān qí kǒu
【释义】
缄:封,闭
在嘴上贴了三道封条
形容说话谨慎或一句话也不愿说
【出处】
《孔子家语·观周》: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孔子崇尚周礼,曾专程到周王室考察礼仪制度。有一次,孔子到周天子的都城洛阳去拜访,他参观了许多地方之后,又来到了周王祭祀先祖的太庙前。
孔子见庙堂极其庄严肃穆,于是毕恭毕敬地走了进去。很快,孔子就被太庙大厅右边阶梯前的一尊金属铸造的人像吸引住了。孔子上前仔细观摩了一番,发现那个金铸人像的嘴巴上贴着三张封条,人像背面还刻有“古之慎言人也”几个字。意思是:“这是古代一位说话极其慎重的人。”
看过人像后,孔子便对弟子们说:“你们要记住这句话。俗话说:‘做人要处处小心谨慎,要有身临深渊边缘,脚踩薄冰之感。’能做到如此严格地要求自己,不会因为话多而招致灾祸。”后来,孔子在谆谆教诲弟子时,总是要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例句】
邹韬奋《民族解放与人民阵线》:孙先生的遗嘱也没有人再敢在那些地方高声朗诵,国民党的三民主义也不得不三缄其口。
【近义】
守口如瓶
【反义】
口若悬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