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沈从文的《边城》,仿佛走进了江南水乡的真真的画里,贴近民国时的老百姓,心如玉,人至美。
记得那些柚子园,金黄色的世界沉甸甸的硕果,行人口渴问价钱,只说不卖,随便吃。你懂那时的人吗?心如柚子般闪闪发光。
在《边城》里遇到了那些美好而不幸的旧人儿,她们看似不幸,心却美好单纯至极,然而世事无常,造化弄人,一切美好峰回路转,展现的大多是悲凉的人生。
作者对风景、街道、民俗风情大量细节的描述,很有代入感。把我带入那些旧人儿身旁,听他们所说,想他们所想,思他们所思,忧他们所忧,那些陌生的民俗,渐渐被人所知,多一点了解旧时的中国的样子。
那些丰富的土壤和孕育出的多姿的人情世故,有悲有喜的人生,就着那个动荡的年代,耐人寻味。有时欢喜有时心惊,有时怅然又有时羡慕那些有意思的生活,古韵浓厚的旧中国,风情较之现在真是有趣的多。
周末读完《边城》里的《菜园》。开始读时,人的心开始是甜的,那颗颗玉家大白菜,在冬雪覆盖下在窗前映着雪景,玉家母子如玉般的心,喝一壶清酒,在不为世俗所扰,守着那颗如玉的心,做着劳体的活,却始终读着书,并不以读书识文而清傲,也不以农活为下贱。让我想起一个词叫温文而雅,朴素而高贵不过如此了;
那天儿甚蓝,鸭子在小河里细细捕鱼,晚风吹来清冽的柔风,在那一个时刻,跨越百年来与我的共情合影,于是那母亲看着远天对儿子说,此时此刻有一首诗,你想起没有?子笑而不接,答母亲有兴致作诗?那诗就在口边,却出不了口,酿在母子的心里,凝成了那个美好的记忆。
结束读时,那颗心是惊凉的,作者却冷静着墨,没有一丝的主观情感加持,老太太的儿子去世的伤痛丝毫未写,因子女而悉心栽培的菊花已大量盛开,而赏花人已不在。玉家菜园被称为玉家花园后,来此络绎不绝借地赏菊吟诗喝酒的热闹,与老太太的安静,一静一动的对比,让人不禁感叹的是世事无常,也很担心老人的结局。结局果然是悲凉的。
没有经历过霜冻的白菜是不甜的,就如这人如这文,没有这儿子的壮志为国身先死,没有子不在母不独活的决然,这文章是不会让人忘不掉那人的好的。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他的文字是陌生的,陌生的是变迁的世俗;他的文字是熟悉的,熟悉的是从独特的故事里透漏着不变的真理;他的文字也是温暖的,温暖的是那些美好的人心;他的文字是冰冷的,现实的冷酷丝毫不被渲饰。
我爱沈从文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