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以创业的视角,其实也讲出了做互联网产品的思维和具体流程。
书中提倡“开发-测量-认知”创业模式,即不断学习,不断地去证实认知。
创业是一种管理,对想法、产品、流程、市场环境等等的把控。这需要一种指导性的创业价值观,也需要实践中慢慢磨砺出技能和应对方式,显然,书上这两方面都涵盖了。做产品同样顺应这种理念。
以下是从个人角度出发去记录目前可能想要继续学习和实践的方向。经证实的认知,才是真正的学习。
【创业三阶段】
创业第一阶段:
精简的原型,开发体现核心价值的产品。快速投入市场,不断的小规模实验,获得顾客反馈,进而不断迭代,让产品得到市场验证。
创业第二阶段:
对正确的产品形态重点投入,做好做细,做“最了解用户的人”。用最小的成本,在最短时间里找到最有价值的认知(?)。
创业第三阶段:
成功者往往伴随爆发式增长,全面的扩张。
(想起跨越鸿沟中的观点,在早期大众向后期大众过渡?)
8
【三种增长引擎】
a 黏着式增长引擎
规则:若取得新顾客的比率超过流失率,产品会增长。
b 病毒式增长引擎
病毒系数测算每个注册顾客将带来多少使用产品的新顾客。
c 付费式增长引擎
【新创企业模式的核心】
“开发-测量-认知”的反馈循环:开发 -(产品) - 测量 -(数据) - 认知 -(概念)- 开发……
【学习 - 经证实的认知】
说明新创企业进展情况的一种严格方式,而通常这些紧张情况被极端不确定的企业成长环境所掩盖。
【衡量】
a 对比测试(A/B)
b “看板”管理原则:用户故事按四中开发阶段归类——尚在产品列表中、正在开发、完成(技术角度上的功能完成)、处于验证的过程中(了解这个已完成的用户故事首先是不是一个好的想法)。这种验证往往使用对比测试法来揭示顾客行为变化,也可以使用顾客访谈或调查的形式。“看板”规则只允许一定数量的用户故事存在于任意四个阶段中,完成后按顺序填入下一个阶段的方框,一旦方框填满就不能再接受其他故事了。只有当一个用户故事通过了验证,才能从看板上一处;如果验证失败,发现这个故事是个糟糕的想法,那么和它相关的功能就会从产品中删除。
eg. Grockit 经过对比测试后,发现有没有“懒惰注册”(不需提供姓名、电邮地址就可以马上加入学习)的功能,顾客行为完全一致。最后的最后的结论是,提升Grockit的市场定位并加大营销力度,可能比加新功能影响力更大。
c 衡量指标的三个要求
可执行、可使用的、可审查
无法检验数据与现实相符的解决办法是:和现实中的顾客交谈,从中抽查数据;了解为什么顾客会做出如数据所示的行为。确保生成报告的机制不会太复杂,尽可能从总数据中得出报告而不是通过中介系统,减少出错。
【五个为什么】挖掘问题根源以解决问题
新版本关闭了一个顾客功能。为什么?因为有一台服务器挂了。
为什么服务器会挂?因为错误使用了一个隐藏的子系统。
为什么会错误使用?因为使用它的工程师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
为什么他不知道?因为他没有受过培训。
为什么他没有受过培训?因为他的经历认为不需要培训新员工,他和他的团队“太忙了”。
使用“五个为什么”分析创建自适应组织的方法是:按问题的五个等级,不断向每一级按比例投入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