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央视在放《开学第一课》
我在想有多少学生正在努力奋战暑假作业?!
最近在研究“时间管理”,看到一段名为《拖延症患者的脑子里都装了些什么呢》的Ted演讲,演讲人简单风趣用故事串联讲述拖延症。原来我们脑子中有一只狡猾的及时行乐的猴子,它时不时抢走我们手中的“方向盘”,操控着我们的生活。比如,我想着要每周六更文,但那只不安分的猴子每到周六总会出现,让我不自觉的享受着周末的美好。然而,我们的大脑中还有个惊慌怪兽,一倒预定时间他就会被吓醒,然后,不停的说“不好了!快到时间了!”帮我们从猴子手中抢走方向盘继续前进,但为时不多,原定的事情只能草草了事。
我、及时行乐的猴子、惊慌怪兽,三者并存在我的大脑了,他们时而交替操盘着我的时间。我在计划、享乐、被惊醒的状态中频繁切换,换来了的一段又一段赶任务、追时间的工作生活状态。
我被及时行乐的猴子耍弄着,我的时间好像被时间黑洞吞噬着。
我到底是不是真忙呢?还是真闲?
我是真忙吗?
忙?还是闲?做个统计,用数据说话。
第一步:你认为自己花费在以下三部分的时间
集中精力工作—— %
无意义浪费时间—— %
真正的休息—— %第二步:在纸上写下自己对“集中精力工作”、“无意义浪费时间”、“真正的休息”的描述
第三步 请在上图以昨天为例,进行时间统计,看一下三类时间的实际分配情况
第四步:思考一下我的时间黑洞
按照以上4步,看看你的时间分配到底如何? 是忙?还是闲?
我的时间黑洞有什么?
电视时间黑洞。最近宫斗剧密集上线,休息时,工作间断期刷刷剧,看的解气过瘾,总想着看完这集,但每集剧中都是最关键的时刻,自然会继续刷新一集,进入时间黑洞的旋涡中。
网络时间黑洞。自从微信上线,尤其是朋友圈,好像我的生活中现实朋友越来越少,网络上的朋友越来越多,刷屏,等待微信头像上的小数字更新,像中病了一样。
这两大黑洞,吞噬了我工作、休息、看娃各类时间。据不完全统计,每天4-5小时肯定是有了。
瘾难断、病难治咋办?
看着设定的时间一步步逼近,但那只及时行乐的猴子还是在线,一点点把我的时间扔进黑洞里。
《习惯的力量》一书中讲到养成习惯的秘密:习惯回路。习惯是这样产生的,首先我们会收到某种暗示,然后就会产生习惯行为,接着获得奖赏。因为这种奖赏,暗示我们继续这种习惯行为。比如说,刷朋友圈,在无聊时,我们大多会刷朋友圈度过,这就是我们在无聊暗示时,产生的习惯行为,然后刷圈让我们觉得时间很快的度过,这就是一种奖赏。
如果我们一心想获得内心渴求,但又自己拒绝时,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越拒绝,需求越强烈,可能忍住10分钟没刷,换来的是1个小时无限刷剧。
习惯不能被消除,却能被替代。
那我们就选择能打发时间的替代品,不改变奖赏,形成新的习惯回路。比如从刷剧刷圈,改成看书听歌。
如何运用主动时间
时间黑洞由时间块聚集而成的。很多时候,我们对刷剧刷圈不以为然,就10分钟,但现实却是10分钟变成了30分钟,甚至60分钟……
当注意力被打断之后,如果想要重新集中力量,至少需要15分钟。时间黑洞不仅将“被动时间”吞噬,还将主动时间破坏。
如何运用主动时间呢?
四象限工作法
——你每天写工作清单吗?
——没有。
——那你可能是工作满脑子的跑,焦虑频频,却不知道该具体做那一件事。
——我写工作清单。但我就是把工作一一罗列,再删除。
——写工作清单不错。但,估计你每天很忙碌,但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忙些什么。
这两种状态,我曾经都有过。前者,焦虑停留在意识层面,每天总是很紧张,但工作却不得要领。后者,工作狂,但不知道忙的是什么,开始会很充实,而后就觉得自己处于低效率勤奋状态。
四象限工作法,将待办事情分成重点、紧迫两个维度,把工作写在象限中。
——先做哪一类?
——应该是重要紧急的。
——然后呢?
——处理紧急不重要的吧?!
这样的回答,说明你把紧急一栏列入自己的工作范畴,那你的工作中都在处理紧急事件,而紧急事件不一定是重要的。消防员应该这样做,但对于做一般工作的你而言,考虑一下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这两类哪个更重要?
这四类事情有着不同的应对措施, 如图。
——我怎么知道哪类是重要的事情?
——找到你的价值观,它会对你有指引作用。
——我不太清楚什么是我的价值观?!
——那你可以找我进行职业生涯咨询,助你找到自己的价值观。
用猴子法则 走出不重要紧急的事情
在这四类中,又有一只狡猾的猴子,这只猴子不喜欢及时行乐,它喜欢见风使舵,喜欢在不同人群中跳来跳去,跳到谁身上,就要承担背它的后果。
比如,你在楼道看见了同事小王,他愁眉苦脸的说,“我最近有一件烦心的事!”你好心的听他倾诉,然后他问你,“我该怎么办呀?”你很热心的回答,“我考虑一下,回头告诉你!”
简单的2-3分钟对话,你就把他的烦心猴子背走了,结果,他不在烦心,而成为监督你是否帮他解决出方案的监督员,时不时跑来问你,“那件事你考虑的怎么样了”。
一只见风使舵的猴子就这样从小王的身上,调到了你的身上……
怎么办?
我们的目标是甩掉那只猴子。
两个原则要注意:1 明确职责范围。该谁的事谁去做。
2注意沟通方式:明确、坚决、不生硬
如果是上级下派的工作,那我们可以了解领导的预期结果。不要脑补信息,给自己平添压力。
利用“猴子法则”,当遇到“小王事件”,我们可以这样沟通,“小王,我现在手上有工作,等一下再和你沟通。”
这种表达,1 给自己缓冲的时间,忙重要而不是紧急的事。
2给对方思考的时间,如果他觉得我可以帮助到他,他会找到我。而我不只是一个宣泄情绪的对象。
如此看来,我们身上脑中的猴子还真不少!
人从猿类进化成人,结果到21世纪的今天,我们却还要和无数个猴子进行较量!打败它、甩掉它,操控好自己的24小时,管理好时间就是管理好人生。
我是生涯咨询师;学习探索者
希望用我的正能量唤醒一个生命对自我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