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我的故事,过你的人生,我是鱼塘歌,爱生活的记录者!
---------------------------------------------------
近两周,我读完了F·巴特曼的《水是最好的药》和夏萌的《你是你吃出来的》,都是属于饮食健康的范畴。
读完之后,最深刻的感受不是我收获了MANY多的健康生活知识,而是我的生活极度缺少“度量”,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我不知道自身需要的营养素是多少?比如一天摄入多少蛋白质,多少碳水化合物,多少脂肪,多少水?在阅读这两本书之前,我对此一无所察。
请注意,我用了“察”而不是“知”,两者的区别在于“察”在前而“知”在后,即我没有察觉我的饮食“需要”作出调整;吃喝基本随心,唯一注意的就是荤素搭配。
“度量”缺乏的第二点体现在即使我知道需要多少能量,我也做不到按量摄入。比如我一天需要摄入37.68克动物蛋白,那么一天内我需要喝一瓶250ml装的牛奶,1枚鸡蛋,100克瘦肉(鱼肉)。
牛奶和鸡蛋好解决,瘦肉呢?我是不是要买一个电子秤呢?要不然我咋知道吃了多少。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夏萌医生建议以一个星期为周期,即7天时间里我要吃1斤半瘦肉。
OK,这个问题解决了,然后我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食物的烹饪对营养素的有效吸收影响很大,比如蛋白质在超过40度环境里会变性,60度以上会明显变性,变性意味着它不再是优质蛋白,甚至不是人体需要的蛋白。
那么请问:煮鸡蛋要煮多久?大火中火还是小火?蔬菜怎么制作不会破坏其营养物质?
是不是一脸懵圈?作为一个好学的人,我开始百度,比较负责的是这么说的:鸡蛋先冷水浸泡1分钟,然后大火把水煮开,调成温火,放入鸡蛋煮8分钟。我有点好奇:温火怎么衡量呢?旋钮的角度是多少?
不好说,因为煤气灶的生产标准不一样,煤气和电磁炉也不一样,那自然大火和小火的能量也不同。
所以你看,如果我们真想通过饮食来保证自己的健康,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是一个从内而外的度量系统的改变。
首先要确立一个新的度量认知模式,不再是简单的荤素搭配,而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等各需要多少;即我们要知道自身需要的营养物质是多少!这是内在认知模式的改变。
其次,把营养物质换算成食物和水,再把不同的营养物质对应的食物搭配起来成为我们的日常三餐,这是从认知改变到制定计划的过程。
最后,还需要准备工具,比如一个有刻度的水杯,一个计时器,一个电子秤,逐渐把饮食的制作过程标准化,这是实践和优化的过程。
-------------------------------------------------
总结:任何事务,缺乏统一的度量标准都是在耍流氓,希望你我是一个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