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空气里都弥漫着熟悉的味道。熟悉的街巷,熟悉的屋檐,熟悉的饭菜香,还有,那熟悉却又陌生的催促。
夜晚,母亲在客厅里收拾着,不时地探过头来看我,语气轻柔得像羽毛拂过:“儿子,早点睡吧。” 这温柔,与记忆里的严厉截然不同。小时候,哪有这般轻声细语?那时,若我在被窝里偷看课外书,不肯入睡,母亲的“河东狮吼”早如惊雷般炸响:“还看闲书?!都几点了还不睡?!明天不用上学了?!” 话音未落,她便一阵风似的冲到床边,一把夺走我手中的书,“呲啦”一声,书被撕成两半,仿佛撕碎的不仅是书页,还有我藏匿的小心思。紧接着,母亲会毫不客气地掀开被子,抓住我的胳膊,对着屁股就是一顿“爱的鞭笞”,嘴里絮絮叨叨:“让你不睡觉!让你看闲书!不长记性!” 那时,我仿佛被一阵“狂风暴雨”所裹挟,被打得嗷嗷直叫,却也只能乖乖地钻回被窝,心中虽有不甘,却也明白,那是母亲独有的表达爱的方式,严厉中带着几分心疼。而清晨,父亲那粗犷的嗓音和急促的敲门声,就像“起床号”般响彻房间:“快起来吃饭!太阳都晒屁股了!再不起床,我可要掀被子了!” 如果磨蹭着不起床,一记“爱的铁砂掌”便会毫不留情地落在我的屁股上,伴随着一声怒吼:“再不起来,我打死你!” 语气凶狠,仿佛下一秒就要把我“就地正法”。那时,父母的催促就像一场狂风暴雨,夹杂着雷霆,裹挟着我的整个童年,那时,我总不明白,父母为何总是如此“野蛮”。
然而,自从我工作后,父母的“拳脚”便消失了。他们变得小心翼翼,仿佛我成了易碎的瓷娃娃,生怕一碰就碎。也许,是看着我一年年长大,看着我远走他乡打拼,他们的心也变得柔软了。他们不再视我为需要管教的孩子,而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是需要呵护的成年人。晚上,他们会轻轻推开我的房门,生怕惊扰我的休息,声音压得极低,像是怕吵醒我熟睡的梦。“早点睡吧,别熬夜了。” 简单的话语里,充满了关切和疼惜,小心翼翼地守护着我脆弱的睡眠。早上,我醒来时,总能看到他们站在门外,身影有些佝偻,像是在偷看一只熟睡的小猫。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爱意,却也带着一丝小心翼翼,仿佛怕惊扰到我一般。如果我还没醒,他们便悄悄地退回客厅,反复地热着早已准备好的早饭,生怕凉了,担心我吃不上热乎的。他们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直接命令我吃饭,而是用一种默默无声的方式,表达着他们最深沉的爱。一遍遍热着的,是饭,更是父母的牵挂和爱,每一份都饱含着他们对我的惦记。他们不再大声催促,更不会有“爱的铁砂掌”和“狮吼功”,取而代之的是默默的守候和无声的关怀。这变化,让我既感到温暖,又觉得有些失落。
我不明白,父母为何会变成这样,不再是那个动辄“拳脚相向”的严父慈母。他们变得如此小心谨慎,生怕说错话,做错事,伤了我的心。也许,是岁月的流逝,让他们明白了放手的道理;也许,是他们看穿了我的伪装,知道我其实还是那个需要他们保护的孩子。而我,却在怀念那些被“暴力”催促的日子。我真的想回到小时候,被他们像拎小鸡般从被窝里揪出来,被他们粗暴地扔到地上,然后被一顿劈头盖脸的呵斥。我想听听那震耳欲聋的“起床号”,想感受那“爱的铁砂掌”的温度,哪怕只是轻轻一下,也能让我感到心安。我知道,那是因为在父母眼里,我永远都是那个长不大的孩子,他们用他们的方式,表达着最直接、最真挚的爱。他们的爱,不善表达,却炽热滚烫。
我宁愿父母像小时候那样对我,打我骂我,那样的爱,才更真实,更接地气。我宁愿被他们无情地掀开被子,而不是小心翼翼地轻声问候。我渴望被他们粗暴地对待,而不是小心翼翼地呵护。也许,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是我永远无法实现的愿望,也是我内心深处,对父母最深沉的依赖和期盼。年味,或许就是这种消失的“拳脚”和无声的爱吧,它让我们更加珍惜这份温暖,也让我们更加明白,父母的爱,始终如一,从未改变。岁月带走了父母的青春,也带走了那份粗暴的爱,但留下的,却是无声的温暖和深深的思念。我多么希望,时光可以倒流,让我再次感受那份独属于童年的“暴力”之爱,那才是最真实的年味啊…… 唉,时光终究是回不去了,只希望父母能够健康平安,这便是我最大的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