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看了吃播们分享出来的短视频,我还真不知道,时至今日,还有一些家庭,从大年初二开始,便开启了打扫“折箩”模式。
如果把时间往前倒扯个十年八年,甚至更长一点,每逢过年的时候,各家各户把改善生活,全部集中在过年的那几天。
每家每户都不会等到过了大年初五,连吃“折箩”都吃无可吃的年代。如果谁敢说他家在大年三十之后,没吃过“折箩”?
他自己可能都不会相信。
肠子里缺少油水儿,反映在蜡黄儿蜡黄儿的脸色上。
这可是任何人,都遮不住,也挡不住的。
平时的口逻肚攒,只为过年那一巴掌都用不完的那几天。
把所有的好嚼咕,都放在大年三十那顿“年夜饭”的饭桌上,甩开腮帮子造的一大家子人,即使把自己吃到“伤食”,也不见得把平日里“见得到,但永远吃不着”的好嚼咕,完全彻底地消灭掉。
于是,秉承省吃俭用,根本舍不得糟贱东西光荣传统的人们,也只能在大年三十之后的那几天里,对上一顿吃剩下来的饭菜,经过简单的合并同类项之后,在之后几天的饭桌子上隆重返场。
如今,听起来多少都带点贬义色彩“折箩”,在彼时,那可是各家各户饭桌子上的“香饽饽”。
简单地断断代,就可以清楚地发现,时至今日仍旧对“折箩”情有独钟的人,一定是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的人。
如今,很多人吃鱼,或者蒜苔等食物,仍然喜欢吃第一顿剩下来,或者是特意留下来,放在第二顿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