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看到简友在一篇文章里面提到的关于孩子社会能力培养的问题,其中“我能解决问题”法----ICPS(Interpersonal Cognitive Problem Solving)人际认知问题的解决,简化为(I Can Problem Solve),想到了我平日也会介入去解决孩子们的问题,对此颇有感触。
家里的两宝每天“纷争“不断,不是大宝过来告状,就是小宝过来哭诉,真是令人头疼,两个都如此,想想上一辈养几个孩子是怎么过来的,家里有五六个娃的岂不得闹翻天,整天鸡犬不宁?真的单单靠你的”河东狮吼“就能镇住吗?真的靠家法伺候就能平息”战火“吗?
虽有的人觉得应该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但是也要看孩子的年龄,年龄太小(比如我家大宝还没5周)就任他们处理,能处理的好吗?不可能的,结果,总是其中一个人要哭的,最后还是得大人出面解决。
总结”包公“多年主持公道经验,平息我家两宝的”战火“依靠三大点:
01 制定游戏规则----平等待遇
二胎家庭的两个活宝矛盾归结一个字:争。独生子女是不会出现这问题,因为独享的爱,所有的东西都是他一人的,还需要争吗?
都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对待事情更要就事论事。
家里的老人家一般会对大的说要让着小的一点,我倒不这么觉得,为什么大的一定要让着小的呢?首先,这么说的话,当大的都要让着小的,长此以往大的心里岂不是会感觉受到不公平待遇?其次,小宝有了这“特殊”待遇之后,就理所当然地去抢任何他想要的东西,这习惯养成了,以后去了幼儿园不得也跟别的小朋友抢?而且以后对成长不利,会容易受挫。于是,某一天我就给他们定了个游戏规则:谁先拿到的就是谁的。这点会避免让小朋友的心里觉得父母会偏袒哪一方。
这有点先入为主的感觉。当然,小孩肯定不会每次都按大的设定的规则执行,她们开始抢东西吵起来的时候,我一开始会问:“怎么了?”其中一个就会说:”他抢我的,这是我先拿到的。”然后我就接着问另外一个:“我们不是说好了,谁先拿到的就是谁先玩吗?”这时候抢玩具的这个也就放弃了念头。
这就像第三方专业机构的介入,做父母的偏袒哪一方都不好,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不懂,其实他们的心里是很敏感的。正是这个游戏规则,免去去了我无数次重复劝说和解释。
02 转移对方的注意力---我是狡猾的狐狸
想要让孩子不哭,大人通常的做法是成功转移小朋友的注意力,这也是缓解矛盾,安抚受伤的小心灵也很有效果。
经过几次的实践证明,我定的游戏规则虽然奏效但我还是忽略了个前提,就是物的所有权问题。买的东西都会分开买,两个小朋友都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有时候大宝在玩小宝的东西,小宝看见的就会抢回去,于是俩人又有吵了起来,大宝开心的说:“这是我先拿到的呀,就得我先玩,嘿嘿。。。”我无言以对,想了想,于是又来一套:
我:“大宝,这东西是不是小宝的呀?”
大宝:“是啊,可是是我先拿到的。”
我:“是你先拿到的没错,但我以前也有说过,拿别人的东西是不是要先问下人家呢?这个是小宝的,所以你要得到小宝的同意才能玩,如果是大家一起的玩具就可以说谁先拿到就是谁先玩。。(balabala解释了一堆。)”
大宝:。。。(茫然的表情)
我:“这样吧,小宝还小,你如果想要他的东西呢,要动动脑筋,比如,你拿其他的玩具跟他换,或者你骗他去玩其他的东西,这样他就不会哭了。”
大宝:”好吧,我有个办法。”
于是我看到大宝拿着他自己最喜欢的玩具跟小宝换,想不到小宝竟然不屑,大宝急了,又要去抢,我在旁边不得又提醒大宝,大宝箱了想,后面大声地叫:“小宝,快来看,这个是什么?”小宝注意力就转移了到另外一件事情上,后来大宝和小宝和解后如愿以偿地拿到玩具,高兴跑过来说:“妈妈,我是只狡猾的狐狸,哈哈。。。”
有时候孩子就是争在那一刻死揪着不放,谁也不让,跟大宝说的时候同时也是在转移他的注意力,小宝听不懂就连哄带骗转移他的注意力去关心其他的事,可谓一箭双雕。
03 和平友爱,一起分享
要做到这点其实挺难的,至少让我家的这两宝学会分享是很难的一件事。
有一次,大宝看到小宝手上的零食很想吃,就追加围堵的节奏想去吃一口,小宝见状就赶忙跑,越跑大宝越急,就这样恶性循环。看这样子真是哭笑不得,我就说:“大宝,你忘记啦?你是狡猾的狐狸,你这样子的话小宝越不想给你吃呢。”也不知道大宝有没听进去,我就会对小宝说:大宝很爱你对不对,东西要分享对吗?他的东西也会给你吃呢。(balabala重复地教育着) “然后大宝态度配合转变,好声好气的,最终结果(经过几次的验证),小宝大部分时候会答应给大宝吃一口,除非是自己非常稀罕的不肯。
以前还很着急,小朋友不爱分享,甚至霸占着,为此还专门查了相关的资料。后来才知道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小朋友的年龄都还没达到真正学会分享的年龄。根据佛洛依德的理论,6岁之前的孩子只有“本我”,还不具备包含道德的“超我”。他们的行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问题。
所以,6岁之前的孩子不会具有真正的对分享行为的认知,即便有,也是一种偶然现象!他们更多的“分享行为”,是一种被动分享。家长也不要太着急,我们能做的就是慢慢的引导,给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给孩子一个分享的家庭环境,比如平常大人们会开玩笑地说:来,也给我吃一口。小孩如果真给你吃的话,就要说:”谢谢,真好吃。“二胎的家庭里,两个小朋友间的分享,慢慢的,他们就会学会分享。
这几个方法,通常都会结合着用,依自己家庭状况,有的也许在我这适合但是在你那不一定适合的。但是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当父母的要学会和孩子一起成长,要学的也太多太多,”活到老学到老“,别等孩子成长了你却还是孩子出生那年的那个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