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将混天绫缚了李靖夫妇,道,“我自己的命自己扛,不连累别人。”
看到这,我想:好小子!终于要开始怼天了吗?也让上边那群人瞧瞧咱的能耐!
然后把火尖枪往地下一插,开始接受天谴。虽然后来小白龙又重新激发他的斗志,也最终和老天斗了一斗。
但终究,和电影本身想传达的意思,差了那么一点。
今天不说电影,说哪吒。
我们这代人,大部分人对于哪吒的印象,该是这样:
扎俩个冲天鬏,光着俩小脚丫,踩着俩风火轮,乾坤圈手中拿,混天绫护着他,轩辕箭满弓拉,两眼是照妖镜,双腿是追风马……
没错就是下面这位正太:
这个形象,是给小孩子看的,也就那么回事。
现在开始追本溯源。
哪吒这个形象,在佛教和道教文化中均占据着相当的地位。
哪吒本来是佛家的神。《西游记》早就说了:佛门有多闻、广目、持国、增长四大天王。多闻是音译,其梵文音为“毗沙门”。多闻天王原形象为右手托宝塔,左手持三叉戟,中国民间后改为“雨伞”,寓意“风调雨顺”。
于是你该明白了,多闻天王,就是托塔天王。
你若问,《西游记》是唐朝贞观年间的事,李靖怎么就在商朝喜当爹了呢?
这个…我也不知道。有人推测,因为唐朝时李靖太有名,印度人把多闻天王和李靖挂了钩,蹭热度。
但唐郑紫《开天传信记》里记了这么一段:
宣律精苦之甚,常夜行道,临阶坠堕,忽觉有人捧承其足。宣律顾视之,乃少年也。宣律遽问:“弟子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王之子那吒太子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久矣。”宣律曰:“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作佛事者,愿太子致之。”
很明显,这里的哪吒,乃是毗沙天王之子,是佛教的守护神,在唐玄宗时期就出现了。
这便是哪吒他爹,以及哪吒的由来。
到了宋代,出现本禅宗专著《五灯会元》,写,“那叱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
《沧浪诗话》中,有两句说:“吾论诗,若哪吒太子析骨还父,析肉还母。”
则,“那叱太子”,就是哪吒。
明代《封神演义》中写他“右手提剑,先去一臂膊,后自剖其腹,剜肠剔骨,散了七魂三魄”,应该源自此处。
而到了道教文化中,故事就详尽得多了。
明代另一本神魔传记《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记载的故事如下:
大致意思为:
哪吒是玉皇座下神仙,三头九眼八臂,呼风唤雨。投胎到托塔天王李靖家里,生出来五天闹东海,七天杀了九条龙,还截杀了上天庭告状的龙王;又射杀了石记娘娘(《封神演义》里的石矶娘娘)的儿子,石记娘娘率众魔起兵闹事。哪吒又杀了石记娘娘。李靖怪罪哪吒,哪吒于是割肉刻骨还父,魂魄飞去见世尊。
世尊折荷菱为骨、藕为肉、丝为筋、叶为衣,重生了哪吒,从此纵横四海。
至此,哪吒的形象已经十分动人了。
生来桀骜,意气风发;战杀九龙,无所畏惧。你敢问罪,我便自剔骨肉还了你,咱们各不相干。后托莲花重生,从此恣意无约束。
《封神演义》里,又助姜子牙兴周灭纣,战功显赫,封神岐山。这虽然是后话,但也传奇的很了。
再说回近代哪吒的形象。
《魔童降世》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成功的哪吒,叛逆,不认命,很燃很热血,虽然最后差了点意思。看的时候很痛快,看完之后…嗯。
所以,我中意的哪吒,应该是重生后的哪吒。
动画《哪吒闹海》中自刎那一下,对我幼小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冲击。很惨烈,很难受。但,哪吒重生归来之后,是真的痛快解气。
因为,我那时想的是,“我把骨肉还了你了,你管不着我了,我自由了,再没羁绊了。”
叛逆,自由,混不吝。这对少年来说,是极具诱惑的字眼。我们年少时所向往却又不敢做的——对抗主流与绝对权威,哪吒全做了,而且还是以生死诀别这么酣畅淋漓的方式。
民间故事中,《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写哪吒重生,我不翻译,因为写的是如此动人:
折荷菱为骨、藕为肉、丝为筋、叶为衣而生之。
能大能小,透河入海,移星转斗。
吓一声,天颓地塌;呵一气,金光罩世。
砖一响,龙顺虎从;枪一拨,乾旋坤转。
绣球丢起,山崩海裂。
故诸魔若牛魔王、狮子魔王、大象魔王、马头魔王、吞世界魔王、鬼子母魔王、九头魔王、多利魔王、番天魔王、五百夜叉、七十二火鸦,尽为所降,以至于击赤猴、降孽龙。
盖魔有尽而帅之灵通广大、变化无穷。
故灵山会上以为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玉帝即封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天帅元领袖,永镇天门也!
简直痛快极了。
大概,每个人都幻想做这样的少年。自由放纵,不受羁束。不用委曲求全,不服权势压迫。随心所欲,就做自己。
若再有通天彻地之能,就纵横山河,倒转乾坤。动则龙顺虎从,降妖伏魔,变化无穷,镇守天门。不高兴了,就踏南天,碎凌霄!
借用一句从别处看来的话:
所谓少年从困境中独立,大概就是这样:
那一下极限的痛切割舍之后,才有极限的自由。
如果觉得文章尚可,可以关注、转发或点个在看。
若有话题、有时间、有灵感,更新频率会保持在一周2-3篇。
虽然无法保证日更,但会尽量保证内容,至少可以保证文笔。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