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时间读完了一本“好评如潮”(微信读书上给的标签)的书《直击本质》,严格意义上讲读了一大半剩下的只是翻了翻。因为这本书精彩得不够彻头彻尾,书的上部与下部无论主线还是逻辑都不是遵循一条思路,说得严重点上下两部放在一本书里让人感到非常牵强。上部能围绕主题阐述作者自己的较为新颖的观点,下部完全是挪用和拼凑他人的故事、名人观点,并且许多引用无法支撑作者的观点,有故意拼凑各方面知识以彰显读者见多识广的嫌疑,把本来越看越想看的急切心情消磨殆尽。
书的副题是洞察事物底层逻辑的思考。乍一看题目,非常有冲击力和吸引力。大凡对这个世界有一定认识或有过一定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看事看本质,“底层逻辑”这个新颖深奥的词语非常准确地迎合了所有人的内心关注。我当时想,如果掌握了这本书的内容不就掌握了所有事物的本质吗?那我的人生岂不是没有困惑了?于是大清早不到五点就从床上爬起来,拿出笔和本,急切地打开微信读书埋头研读了一番。诚恳地讲,前半部分还是写出了一些理论性的内容和可操作的方法。比如,介绍事物本质包含的“根本属性”“问题根源”“底层逻辑”,让我对本质的认识不再单一;提供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抓住本质的方法,把我已知的和未知的方法用理论名词做了归纳总结,给我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分析日常事物本质的工具。
在我看来,如果围绕本书题目进行论述写到这里安放一段结束语,读者大有回味无穷之感和起而行之的冲动。很遗憾,读者又拼凑了一些勉强说理的内容,稀释了这本书的精彩。举几个例子吧,作者讲到“解决人生中无解之题”时,用两个故事支撑“重新塑造”的重要意义,鼓励读者要有重新开始的勇气:一个是美国一个事业成功人士辞去工作做慈善,一个是作者从工作了11年的单位裸辞。对此,我很不认可。因为这两个故事有一个共同点(按照本书的说法找到本质的连接点)是他们都有资历、能力和资本,这正是他们重新选择开始的底气。换作一般岗位的仅能养家糊口的普通人谁也没有勇气辞职,特别在是疫情时代失业人口增多的现状下。作者用了小众的不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支撑一种理念是缺乏说服力的。说理的不严谨性还体现在每个观点都只列举某个领域的事例,比如在论证“逆向思维运用”过程中作者把查理芒格搬出来,用了投资股市的事例,在介绍“变与不变思维”的模型时,用了经商的故事。如果仅仅从这两个事例是可以证明作者观点的,但如果替换成别的领域的事例就没有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说明作者所举事例带有极大的局限性,只是自圆其说,同样不能证明他的结论放在更大范围内依然管用。我甚至觉得,下部一节节的内容有点像一碗碗的心灵鸡汤摆在我的眼前。
从作者列举的事例可以看出,他的知识面很广,研究涉猎范围涵盖心理、经济、商业、融资等方面,需要什么事例信手拈来。但著书是要围绕主题按需采用的,而不是把写书当成了装箩筐,把掌握的知识一股脑地都装进去,这样做浪费精力物力财力不说,读者也不买账。
真希望读者把书写这么厚不是为了多赚取稿费的有意为之,仅仅是书的设计上忽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