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露筠
银行账户可以方便存取款,以备不时之需。那么情感账户呢?从字面来看,是人们交往中情感维护的账户。
史蒂芬.柯伟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出“情感账户里储蓄的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信任,是人与人相处时的那份安全感”。
银行账户的钱款随取随用,甚至信用允许的话可以透支,而情感账户呢?信任是否随取随用呢?透支会怎样呢?如何平衡情感账户的存取呢?这些值得我们去深思。
现在,我们以家庭为例来谈谈情感账户中的存取款行为,主要涉及夫妻关系,亲子关系。
下面是我分别从夫妻视角和亲子视角收集到的有关家庭情感账户的调查,现场参与调查的对象共20人,年龄从24岁—57岁,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列举家庭的存取款行为,答案是开放式的,仅作参考,相信你可以补充很多。
先来看看夫妻间的情感账户调查总结: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关键时候的存款和取款直接影响着家庭气氛。夫妻间的情感存款,与你为对方花多少钱,干多少活,甚至陪伴多长时间都没有直接的和必然的关系。
有时候合理表达心情和期待很重要。比方说,妻子在家忙忙碌碌,干了很多话,见到丈夫回家却拉着个脸,疲惫中夹杂着不满,言语表达不到位。本来干活是存款行为,却很有可能在丈夫那里成为取款。
有时候存取款的时机和方式很重要。在某种情境下,可能一句温暖人心的话语,一个真心的拥抱,一个肯定的表情,胜过金钱的施舍和物质的赠予。
接下来看看亲子关系的调查总结: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根,是决定孩子一生幸福的底层密码。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
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相处的模式,情感账户的存取款的意义不同,这也形成了不同的家风。有人说“孩子不打长不大”,“棍棒底下出孝子”;也有人认为“打出来的孩子脆弱,赞出来的孩子自信”。对错与否,要看孩子一生的成长。
总之,父母在孩子面前,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动态的输出,孩子从被动输入到逐渐长大和成熟,才慢慢有所觉察,有自己的选择。比方说,孩子在慢慢长大过程中,从听父母的话,和父母敞开心扉,到后来减少交流,拒绝听从父母建议,这其中可能与自己认知水平的提升,也可能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信用度降低有关。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踏入社会待人接物的依据”,会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增强爱的能力。
百善孝为先。怎么做才是孝?儿女说了算还是父母的感受决定?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存款行为一定基于对方所需,自己认为的存款行为可能对另一个人是取款,重要的是沟通核实。
比方说,给父母买东西,不是越贵越孝顺;安排父母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故乡来城里生活,也不一定都是父母愿意的。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感恩是生命能量的种子,当我们深怀感恩之心时,我们可能会发现,对父母的情感账户存款永远小于或不可能等于父母对自己的存款。
家是什么?相关的比喻很多,如,温暖的港湾,心灵的的归宿,感情的寄托。因为在这里我们有一个持续不断维护的情感账户,这就是亲情,它像一颗成长的大树。每一个人就像它延展的一条根,吸收同时供给着营养,形成爱的流动。
爱是维护家庭关系的粘合剂。这个爱是彼此的理解与支持,是包容与信任,是用对方认可的方式去爱,那是情感存款,而不是用自己想用的方式去爱,使爱的力量无法传递,甚至记下一笔情感取款。
家庭情感账户需要不断维系,就像身体需要食物维持健康一样,保持存款和取款行为的平衡才能长久,而信任、尊重、共赢是人际关系的黄金原则。
愿我们都能成为家庭情感账户的富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