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考古认定,早在1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大同一代繁衍生息,不少的陶器和石器可以佐证,同学们去过的大同县吉家庄听说也保存着遗址。
春秋初期,大同一代为北狄所居。北狄系指以狩猎为生的游牧部落林胡、楼烦。那时称为代国,后并入赵地。大同东北属代郡,西南属雁门郡。包括好多城邑,其中有个平城,在今大同城北御河西岸,以祈福思安而得名。大同为赵国的边陲要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同隶属雁门郡。为了防御匈奴入侵,东起辽东、西至临洮修筑了万里长城,在大同城西的十里河谷修建了武周塞。
西汉初,雁门郡属并州刺史部,代郡属幽州刺史部,平城为东部都尉治。鉴于当时国力羸弱,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昭君出塞便是民族和睦史上灿烂的一页。传说,她北嫁匈奴时,途径大同,曾在东胜店住过几天,东胜店在今大同大西街46号院,留下琵琶老店的掌故。
北魏为鲜卑族拓跋部所建。道武帝迁都平城,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首都建设。平城由宫城、京城(都城)、郭城组成。“截平城西为宫城,四角起楼”,在今大同城北关外。京城“规立外城,方二十里,分置市里,启十二门”在今大同城及南关。郭城为平城外郭,周回三十二里。北魏在平城建都长达97年,历经六帝七世,“京邑帝里,佛法丰盛,神图妙塔,桀峙相望”,是大同古代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隋唐以来,随着封建朝代的更替,大同的名字也几经更改。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突厥兴起,常常取道大同南下,不断骚扰中原。
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混乱时期,大同先后被契丹、女真、蒙古统治长达430多年。中原汉族统治从此失去北方屏藩。
宋、辽、金、元时代,大同称为云州,是辽金的陪都,是元朝的路治。这时大同已成为我国北方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那时,在北魏平城京城的故址上重新加固了大同城。建了四门:东曰迎春、南曰朝阳、西曰定西、北曰拱极。
明王朝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边境安全,把大同列为全国“九边”之一,“为肩背之地,镇守攸重”。洪武五年(1372年)大将军徐达,采用“高筑墙、广积粮”将大同城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加固修建,设四门:东曰和阳、南曰永泰、西曰清远、北曰武定。西北角楼称“乾楼”,高大瑰丽,为“大同八景”之一。“乾楼”离我们住的最近。四门之外是瓮城,瓮城旁设城门,门上建“箭楼”或称“匾楼”。东瓮城内建岳王庙、王狱庙;西瓮城有老爷庙、白衣庙;南瓮城有药王庙;北瓮城有眼光庙、关帝庙。城外侧修有壕堑,俗称护城河。城东、南、北各设小城(关城)。独西门外未建小城,故有“凤凰单展城”之称。城内以四牌楼为中心“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个绵绵巷”。明大同城壮丽雄观,郭固城坚,各种防御设施配套自成体系,为我国古代军事建设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明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派其皇子分藩全国各地,其十三子就藩大同,建了著名的代王府。
清朝多尔衮督战围困大同城九个多月,进行了最野蛮的屠城,将大同城墙拆去五尺,大同变成一座荒城。清顺治十三年对大同城进行了全面修治。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难去西安。途径大同,曾登东街太平楼,总览大同城,看到城墙、城楼、角楼、望楼,历代的寺庵道观、楼阁亭台,丹柱瓦顶金碧辉煌的建筑,以及井然有序的大街小巷,不禁赞叹“大同可谓福地宝城”。
后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几经战乱大同古城墙就成了我们小时见到的那样了。
近几年,政府的英明决策,大同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以现代化的古城风貌展示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