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园子,溜胡同的一天,百感交集,又年味儿满福。
走进圆明园,你会很安静,不由自主的想起《圆明园的毁灭》,想起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想到那段可怕而令人悲愤的岁月。我们眼前的断壁残垣,无不昭示着帝国主义的罪行。历史充满悲戚与伤痛,在颓败与灰烬中,我们铭记历史,深知落后就要挨打。任何过于华丽的东西都容易引起觊觎。这个从康熙到雍正再到乾隆皇帝修建的皇家园林,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烧,1900年又被八国联军彻底毁灭。清朝灭亡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的掠夺。一而再再而三的创伤让这里只剩断壁残垣,破瓦残渣,灰烬是处,昭示历史无尽的暗黑时刻。多么奢华的一座园林,那烧过的痕迹还在,可惜与惋惜,更多是脊背发凉的凝视。松林一处,我在一个外国人的雕像前伫立片刻,是的,那是雨果,世界著名作家,《巴黎圣母院》还记得吗?真善美与假丑恶,在雨果的作品中清晰刻画。我想起那段被他揭露历史的文字,他在1861年写信痛斥英法联军是强盗,谴责他们毁灭东方文化的罪恶行径。他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指圆明园),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他公开揭露英法联军的行为,称他们为“强盗”,表达了对这种不正义行为的不满和对被侵略国家的同情。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非常高,他高度肯定了这座艺术宝库与文化宝库的魅力,也高度认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他虽然是法国人,但作家的良知是为正义发声。他值得被尊重,值得被铭记在这里。在圆明园,我们与历史擦肩,一半是图画里的惊艳,一半现实中的伤痛。
比起圆明园,颐和园是保存较完整的皇家园林,虽也历劫但后来得以重建。这是正儿八经清朝皇室的府邸。最初名为“清漪园”,是乾隆皇帝为庆祝其母崇庆皇太后六十寿辰而建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精髓,仿照杭州西湖建造而成。所以,昆明湖是这里最大的特色景观。后来因圆明园被烧毁后慈禧太后便住在这里,它成为慈禧太后的颐养之所。据说颐和园不仅是慈禧太后的避暑胜地,更是她施展权谋的舞台,园中的每一处景致都隐藏着她的心思。特别是那一扇扇暗藏机关的窗户,简直是时刻监控昆明湖畔玉澜堂光绪帝的利器……
颐和园很大,也很美。人潮涌动,我是被人山人海推着行进,连下脚处都没有。但是,正因为如此,它让更多的人仰慕倾心。园林艺术我们在苏州领略过其温婉美丽的动人模样,但作为皇家园林,颐和园又更显华贵与庄严。太湖石,雕梁画栋,石狮子,麒麟……每一处都精雕细琢,每一处都充满文化与艺术气息。
春节旅行,哪里都是人山人海。很多人一看人多就泄气,但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我们也会有不同的体验。那天看过一个视频,说人还是要到人群里去,狭小的空间独处久了也会心情郁闷,偶尔出来在人群里挤挤,便阳气十足。治愈不全靠美景,这茫茫人海之中,也可给你能量。这样一想,我在颐和园里随着人流参观便也觉得值了。暮冬的昆明湖畔,松影摇曳,寒风凛凛,一半水一半冰,寒气逼人,冬天如此,夏天怪不得被称为避暑胜地。
很有意思的还有一件事儿,逛胡同,听堂会,喝大碗茶,这是老北京的特色。排队等待,不失所望,落座后,点心茶水,正宗的老北京腔儿,天桥手艺人的确有两把刷子。口技表演,口吞铁球,喉顶尖枪,大刀砍肚皮而不破,口吞宝剑,用鼻孔给轮胎打气……这些绝活儿引的在场的看官惊呼连连,喝彩不断。孩子们被这精彩的表演惊掉了下巴,我们也乐呵。原来这小坐消闲还蛮有趣。好吃的最让人满足,吃铜锅涮肉,北京烤鸭,烧饼真是绝了,一元一个,满满的芝麻香。各种口味儿的小零嘴儿,天南地北的美食,口腹之欢,最能解馋解乏。
走走停停,旅途中虽有疲惫,但下一站的风景总会惊艳你的眼眸。风景也好,人也罢,看,就是长见识。
这京味儿十足的年,值得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