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此与李白之夜泊牛渚,同一临江书感,一则写高旷之意,一则写身世之感,皆气象干云,所谓李杜文章,光燄万丈也。 首叙江上旅夜,先言泊舟之地,次言泊舟之人,而寥寂之景已可想见。三四句言江干晓眺,句极雄挺,与李白之山随平野尽二句,大致相似,而状以垂湧二字则意境全换。盖野阔则天幕四低,用一垂字,见繁星之直垂天尽处; 用一湧字,见高浪驾空,挟月光而起伏,练字精警无匹。以下皆书怀之句,言虽善文章,而名不加显,况兼老病,官且应休,则声誉功名,两无所得,飘泊一身,直与江上沙鸥相等,宜怀抱难堪矣。沙鸥句兼有超旷之意,言身在天地间,如沙鸥飘然,一无系恋。吴梅村诗“放怀天地本浮鸥”即用此意也。
《旅夜书怀》是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离开四川成都草堂以后在旅途中所作。 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渝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此诗约为途中所作。
这是杜诗五律的名篇,历来为人称道。《四溟诗话》评此诗'句法森严,'涌'字尤奇'。《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 全诗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诗的前半写“旅夜”的情景。以写景展现境况和情怀,寓情于景之中。后半写“书怀”。抒发自己原有政治抱负,没有想到却是因为文章而得扬名四海,而宦途却因老病而中止。表现了内心飘泊无依的伤感,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驶在江上。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烘托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这也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危”,高的意思。“樯”,桅杆。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个写景句中从字面上看不出暮年飘泊的凄苦 ,这正是诗人的高明,实际上,老杜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 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就是这种写法。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立言之妙如此。”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人自叹身世飘零,无论是身后之名,还是生前之功业,似乎都游离于他。当这种悲愤交集的情感,外化投射在一只飘零于茫茫天地之间的白鸥时,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便由此铸就了。
诗人将“细草”、“孤舟”、“沙鸥”这些景象,放置于无垠的星空平野之间,使景物之间的这种对比,自然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衬托出深沉凝重的孤独感。
纵观全诗,始终有景,又始终满含复杂的情感。景的序列,随着诗人感情的逐步展开而自然地呈现,并且最终借助景,将感情的抒发推向高潮。大致说来,诗的前半重点写“旅夜”之景,后半主要是“书怀”。不过,前半写景状物,已经融注了诗人的主观意念;后半抒怀感慨,也有自然景物的烘托。全诗景情交融,正如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本诗的学习重点是如何借助景物的意象来烘托和抒发感情,和寄托情怀。 本期作业为写一首五律习作,主题是借春景抒怀,具体景物不限,情怀主旨思想也不限,韵部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