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群里的朋友晒出年末书单,很是羡慕。感慨优秀的别人一年能读那么多书呀!而反观自己,只能暗搓搓的独唱“时间都去哪儿了”。其实心里也清楚,阅读的时间被看综艺的时间所替代。
到了年末,本想总结的,又被新鲜滚烫出炉的综艺节目把专注力给带偏了。偏得最严重的非《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莫属。
前几期出来的刚开始,我是拒绝看的,虽然打着米未的招牌,又有马东做阵。不过纯粹的就是一小品比赛。年龄越长,对“小品”二字,是比较失望的,或许是因为承载着童年太多回忆,有多大的期望也就会有多大的失望。
爱小品,是因为赵丽蓉么?是因为赵本山么?还有蔡明、郭达、潘长江、郭冬临等等那些在春晚舞台上带来精彩的表演与神级的台词。不过那都是发生在2000年之前的辉煌了,而后的春晚小品也真是一年不如一年。
可能也是因为小品创作不能价值先行吧。特别是近几年春晚小品,呈现出来的是意义大于故事,形式大于内容。每个小品必须兜个弘扬亲情与家庭观的底,稍稍有些偏离,便会审查不通过。于是,小品创作关于模式化也是比比皆是。而且依旧秉着上春晚为最大荣耀的小品创作,就考虑着各种三观正确,反而是那种完全脑洞大开,放飞自我的小品,产量越来越少,路越走越窄。
又说话,今年年末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为什么又如此吸引我?首先,还是作品好——能写敢写愿意放飞。例如讲拖延症的小品,可以把微信,抖音拟人化。也有像《父亲的葬礼》,如周星驰电影般完全可以无厘头到极致。又如《当男人踏进民政局时》,可以以女性视角去创作一部谈论恐婚的奇幻小品。
其次,是这个综艺真的以人为本。演员与编剧,选手与选手之间,那种碰撞的火花,以及为理念起的疲态与冲突,逗给这综艺增添了别样的趣味。就像前一两年,那些追选秀类节目般,舞台上的节目不能说是十全十美,内核还是立人设,炒cp,于是台前幕后之外,也有了鲜活的名字,有料的经历,以及更为立体的个性。
不过,这个综艺还是有些缺点。例如总是故意弄出些看不懂的赛制,看上去像是个比赛,然而什么都没比。明明也就九十多人投票,非要搞出8000分上下的成绩。然而还是瑕不掩瑜吧,对中国小品的创作改变还是很有帮助的。告诉了观众,小品类型不仅仅是适合春晚三观绝对正确的主旋律。还可以展现讽刺 展现脆弱,展现阴暗,展现无厘头——检验的标准,能且仅能是观众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