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父爱如山,山虽不多言,却以他的坚韧不拔,巍峨在天地之间,承载着四季的更替和花草树木的枯荣。
2
小的时候,不是很了解自己的父亲,总觉得父亲为我们做的事情是理所应当的;总觉得父亲像个百宝箱,你只要提出要求他就总能满足你;总觉得父亲讲得话是那样充满权威感和神圣感;总觉得父亲的力气是那样大,记得父亲说过自己年轻的时候可以用独轮车推千斤重的粮食,可是当我在少年时代挑着从晒谷场晒好的两百多斤粮食时,父亲不是表扬我而是恨恨地批评了我。
3
在我去县城读书的那就六年,父亲每次都用那辆比我年纪还大的凤凰牌自行车载着我,把我送到国道324线的村口坐云霄到诏安或东山到诏安的巴士。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一天早晨,早早的时候,父亲就用那辆自行车载着满满的一车豆角,大概有一百多斤,一路骑了将近20公里,到县城的市场出售,把换来的钱帮我送到了学校,然后自己又骑着回到村里。记得同寝的晓钦同学知道父亲是骑自行车来学校,很佩服地对父亲说:“叔叔,你真厉害。”
4
父亲是1974年的初中毕业生,学习成绩一直很好,经常被数学老师叫到黑板前给同学们示范做题。他对学习有自己的一套思想和方法,记得今年回家过年时,我们父子三人到小姑家,和表弟探讨分享高考学习心得时,小姑父还和表弟说:“学习是要讲方法和习惯的,就像你大舅说过的,晚上睡觉前,要把一天学过的功课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过一遍,哪里会了就会了,哪里不会第二天起床后,赶紧查缺补漏,复习精进。”可惜的是,在文革期间,学习成绩不是那么重要,是推荐上大学的,父亲说当时那些被推荐上大学的人,卷子可以直接拿回家做,即使那样有的人两张卷子还是只打了60分,大学是不敢要了,最后只好打发去念了个中专。
父亲当时觉得读书没有用,一是学校教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生不仅要在学校学习,还用得回到公社管理下的生产大队干活;二是即使成绩学得再好,将来的出路也还是只能回到生产大队当一名老老实实的农民。因此就提前从学校出来了。后来在林场新成立的大队里,17岁的父亲当了好几年的会计。父亲说过,在林场那时神仙般的日子。可是,当邓小平恢复高考后,父亲说,人家在高考,他在煎熬,19岁的父亲在林场的宿舍里彻夜难眠,似乎有些后悔当初的选择了。可是历史的转折怎能是一个农家子弟所能预料的呢?
5
父亲本来是可以去当兵的,各项体检也都通过了,可是奶奶没让走,奶奶说:“万般武艺,不如锄头落地。”其实,后来我自己个人的分析是奶奶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儿子,原因有二:一是儿子得来不易,父亲之前的儿子都夭折了;二是在大跃进那年,家里太困难了,雇不起产婆,奶奶拖着虚弱的身体,自己生下了父亲,自己给父亲剪得脐带,后来产婆得不到钱,还故意不给出生证明。
作为长子,父亲后来也就和爷爷奶奶一起照顾着一大家子,和爷爷奶奶一起努力,通过种地、养殖等,盖起了一间又一间的房子,后来也娶妻生子了,当母亲生下我以后不久,父亲就积极响应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去结了扎。其实村里当时结扎的主要是女同志,可是父亲心疼自己的妻子,毫不犹豫自己就去医院了。
(晨起忆往,祝父亲父亲节喜悦,20150621)
一晃又过了四年,前几天给远在6000里外的父亲打电话时,父亲还和我分享说:“事情总有转化的契机,乐观,坚强,克勤克俭,应该成为生命成长的主旋律。”
(祝老爸父亲节快乐,2018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