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對於匱乏感思索數日。想看看它的來源。我看見我們身上的匱乏感來自於父母。
父母生於4、50年代,那個年代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時代標記估計就是物資匱乏了。再加上父母的出身都是農村,比之城市人更能體驗深刻的匱乏感。
在我們幾個兄弟姐妹成長的年代,即使不是物資充裕,但是父母很勤奮,很節儉,在當時,我們成長的階段裡,家庭收入屬於很高的,大概是因為四個孩子的緣故,開支也很高。在我的印象裡,我記得家裡其實一切都還好,應該不至於讓我們四個都深深地印上匱乏的感覺。
但是現在,我看見我們都生活在匱乏感強烈的生活之中。仔細想想,其實並沒有真的很困難,很不好過。其實每個人工作都還不錯,生活也沒有太大起伏,然而卻不同程度地陷入經濟問題,還有一些其他的個人關係問題(這方面的影響,大概來自於不被愛的心理隱藏原因)。每個人都過得不好,被各種生活問題拖拽著,艱難前行。對此,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看見這些匱乏感來自我們的父母。他們生長的年代,生活艱苦,甚至饑寒交迫。等到我們成長的時間裡,父母不知不覺地把這些匱乏感傳遞到我們身上,直到今天,仍然。我的印象裡,記得父母總會告訴我們,這個沒有那個沒有,這個不買那個不買,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等等。除了關於學習方面的付出,其他的生活上的額外開支幾乎都是禁止的。
假如只是簡單的養成節儉的好習慣,其實這些並沒有不好。但是,如果是頑固的匱乏感,則會引起對生活的不安全感和擔憂,由此帶來緊張的心理,限制了思想的廣度。更重要的是,我感覺到,這種緊張的心理 會使我們忘卻了內在的豐盈,也使我們失去了與內在的連結。我們感覺不到豐盈,即陷於匱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