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一个同事聊天,产品工作者究竟是应该理性还是感性,我们都一致同意二八原则,即产品人员最好是80%的感性加上20%的理性。产品是一项富于创造性的工作,充满感性的产品我相信更能思考到打动人的细节;在项目的落实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20%的理性负责这时作出取舍。理性够用便罢,我们开玩笑说产品太理性了简直要抢开发的饭碗。
不过,抛开什么理性啊感性啊,作为一个菜鸟,创造性的工作是锦上添花,更多的也更重要的是执行。执行,执行,完成leader布置的各种任务。在我看来,不说高效优质的完成,能持续不犯错已经是足够优秀。产品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是在沟通,沟通一着不慎便会导致犯错。突然想到了小王子里玫瑰花说的那句:不要说话,话语是误解的根源。(捂脸笑哭)
清晰准确的表达出你的需求。
这是我工作以来最大的收获。
需求。这大概是互联网人最熟悉的一个词了。产品提需求,开发实现需求,产品该需求,运营提需求,UI做需求。套用小王子的格式,我想很多程序员心里是这么想的:不要提需求,需求是误解的根源。
需求这个东西啊,产品其实也很烦的。从下面两个方面来看吧:
1.需求的来源决定了其注定是多变的。
以我的日常经历来看,需求来源无非是脑暴、调研和用户反馈。
头脑风暴。平均一到两周一次,会议的内容常常是下下个版本的产品功能。虽说是头脑风暴,但绝不是信口开河,所提出的功能肯定也是有所事实依据的,不然会被瞬间pass。一次高质量的脑暴会议大概会有50%的需求是可以执行的。
调研。是否要在产品里面增加或者修改功能,常常的做法是去做调研,而我们认知的界限决定了调研是肯定存在一定盲区的。随着认识程度的加深,发现已有的方法是笨拙甚至是错误的,这太常见了,这时候怎么办?改!需!求!
反馈。一个产品如果有良好的反馈机制,是可以收到很多好的建议的。还是二八原则,其中80%在产品看来都是伪需求。顺便说一句,很多开发同学常常能够在程序的角度给出很多很好的建议,这说明需求也可以是友谊的小桥嘛。
产品的每一次改需求都意味着自我否定,把自己之前辛苦相出的方案否定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不过,毋庸置疑的是,频繁改需求的产品肯定不是一个好产品。不管是初级还是高级产品,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总是有一定的权利做一些取舍,下决定前内心想清楚利弊。不犯错,就目前而言就是我下阶段工作的目标。或许是我的水平太低,但我会慢慢打怪升级的。
2.需求的沟通误差。
大家肯定见过这种游戏,几个人站一排,第一个把一句话描述给后一个,以此类推,到最后一个往往与初始大相径庭。
需求也是这样,虽然只有两到三级的传递,但是每一级造成的误差时间久了累积起来,可能足够专门发一个版本来修复。boss->leader->me->RD/QA,一层层传递,其中可能一部分是纯口头表述,更多的是文本传递,不管是哪种都有可能造成误差。
举个简单的例子,做一个输入身份证号、上传照片的实名认证功能,产品托着下巴想了一下,然后画原型、写文档、发需求一条龙完成,以为万事大吉,只待发版了。事实上呢,各种各样的情况,一个文档是远远考虑不够的。互联网谁最有创造性?当然是用户了,他们能在你事先想到的十八种错误预防外,用一百零八种姿势给你制造bug。这些问题,有时RD能想到,一部分会告诉产品,一部分产品会提出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可能突然灵光一亮,也可能自己遇到了,产品发现了一个无伤大雅的bug,于是决定改。可是这种需求本该在很早前或者半小时前就应该做了的。
不管怎样,沟通造成的后果,这个锅产品我来背。
ps:写完回头看一眼自己写的东西,简直不明所以,写的是什么鬼,逻辑乱七八糟,慢慢来吧,坚持写一些东西,坚持总结,我相信会有进步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句话在哪都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