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不知道端午节的实际意义。只知道它是一个节日。那一天,我们大家族的人都会欢聚一堂……
大清早,爸爸和二爹总是一起出去,上午的时候,带回一些艾草。
爷爷最忙,那天,他一定会调制一些橘红色糊状的雄黄酒,挨个给我们小孩子点在耳朵旁边,还用筷子的一头儿蘸上糊状橘红色的雄黄酒轻轻地点在两眉中间,就像古代美女眉间的朱砂痣。不挂管男孩女孩,统统都点。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们是听话的,大人怎么点,都可以,大了,就不是那么听话了,爷爷就非常有耐心的给我们晚辈们说:“在端午这一天点上雄黄酒之后,蒙虫(小的会飞的小虫)都不会飞到你的眼睛,耳朵和口里。一年也不会遇到蛇伤你!”知道了爷爷的心思,我们都会很配合的……
那年,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爷爷又要给我们点雄黄酒。我怕同学们看见笑我。我只让爷爷在我耳朵旁边点,然后,那一整天我都披散着头发,遮盖着那两个点儿。眉间,就是不让爷爷点:“爷爷,那丑死了,同学们会笑我的。你怎么不用红颜色的呢?你看电视里古装戏上的女的眉间点的都是红色的!我才不要你给我点儿!”我用两只手上下重叠在一起拼命的捂住眉间,愣是不让爷爷给我点。爸爸走过来,接过爷爷手中的筷子,蘸了雄黄说:“莫动,小心把额头戳破流血。”我吓的不敢动,就这样那橘红色的雄黄点在了我的眉间。奶奶一把拉过我,递给我一面小圆镜说:“‘小精怪’,你照照看,爸爸点的就是比爷爷点的圆,比爷爷点的漂亮!”那年的端午节,是父亲为我点的“橘红朱砂”,而且还有奶奶送给我的一面小圆镜……
在端午节这天,大姑姑和二姑姑忙着煮鸡蛋和大蒜。都是用盆子装着端进厨房煮,又端出厨房放在茶几上,只是用盘子装一盘从,放在八仙桌上,大蒜也是这样子的摆放。三姑姑、妈妈和二妈在厨房择菜、洗菜、炒菜、煲汤、做饭,小姑姑和大姐、二姐、三姐做卫生。先是我们家(在我们家吃饭),接着是二妈家,最后是二姑姑家……
我们家很看重这个节日,所以,在我的印象里,它就和春节一样热闹。后来,我慢慢长大了,也知道了这个日子是为了纪念屈原……
可是,仅仅是知道,不太入心,也没入脑。只从爷爷奶奶不在了,没有人再去调雄黄酒给孩子们点耳朵和眉间了。然而,家里的人依然会在那一天聚在一起吃饭。这一天人们会互相祝福。那年,我为一位朋友送去了节日的祝福,大致意思就是快乐的意思。结果,那朋友用短信给我一连发送了三条同样的短信“祝,端午安康!”我觉得奇怪,为什么同样的短信息连发三条?我问,沉默(在编辑端午节的来由。)良久,发给我一则小故事,末了说:“沉痛的事情,怎么能说祝福快乐呢?说安康最好不过了!”
从那天起,以后每年端午节这天,我都会祝福亲人朋友同学们安康。
今天,借助简书的平台,我想对我的亲人,同学,新老朋友们送去端午的祝福:“祝福我所以的亲人,同学朋友们节日安康,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