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电视上看了一段《一堂好课》,主讲老师是罗大佑,演讲地点是在浙江音乐学院。毫无疑问,所讲主题是音乐。罗大佑讲得很棒,内容很形象,听起来不枯燥。不过也有虚无之嫌,简单来说就是听起来很有道理很受用,但要在实际当中起到作用就比较困难。
提起罗大佑,立刻就会想到很多耳熟能详的歌曲,最知名的有《童年》、《光阴的故事》、《你的样子》、《鹿港小镇》、《东方之珠》、《滚滚红尘》《恋曲1980》、《恋曲1990》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我是从初中开始听流行歌曲并迅速爱上的。那时候听的还是卡带,用姐姐出嫁后留下的一台小收录音机,最开始听的也是她留下的几盘合辑磁带,里面包含很多歌手的成名曲。等这些歌曲都听熟悉之后,我就开始自己去集市卖磁带的小摊上挑选感兴趣的专辑。当然这些磁带都是盗版的,当时也并没有正版和盗版的概念,而且就算想买正版的,也不知道该去哪儿买。记得最开始买的几盘里面有梁咏琪的《Amour》和萧亚轩的《明天》,从此开始喜欢上了她们,然后就把能买到的她们的专辑都买了回来。
那时候听歌简直可以称得上争分夺秒,晚上睡觉时就把收录音机放在枕边,调低音量听着歌入睡;早上醒来后,第一时间先按下播放键,一直听到要出门去上学了才关上;中午回家吃饭时,进门第一件事情也是先开收录音机,一直听到吃完饭必须再次出门去上学;在学校时,经常在自习课上和同桌一起分享一副耳机,记得那时他的复读机里播放着的基本都是“羽泉”的歌曲。
慢慢的,磁带越买越多,听的歌也越来越杂。我买磁带时都是凭第一感觉,而不管里面的歌自己会不会喜欢。如果买回来听了几遍觉得不好听,就暂时放在一边,先听喜欢的,或者再去重新买别的。那段时间几乎到了一种上瘾的程度,每个月总要买上十几盘磁带回来。这些初中阶段所买的磁带,总共加起来有两三百盘,装了满满一个大纸箱,后来全部被老妈卖了废品,如今想起来感觉非常可惜。
上高中后,因为平时住校,一个月只放一天半时间回家,所以没有那么多时间在外面闲溜达,买磁带的机会也变少了。不过这个阶段所买的磁带都是在新华书店买的正版,总共加起来六十盘左右,至今都还完好无损地保存着。整个高中三年都是用的磁带随身听,基本上每一个夜晚都是耳朵里塞着耳机入睡的,一般不出三首歌就会睡着,然后随身听经常自动播放到没电为止。
高中时期的大部分同学,听歌用的都是磁带随身听或者复读机,可以兼用来听英语听力磁带。唯一与众不同的是一个许姓男同学,他当时用的是CD机,常年听邓丽君和王菲。高中阶段后期,开始出现了MP3,但使用的同学还不多,到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时,MP3才普遍起来,我们相当于直接跨过了使用CD机的阶段。用MP3听歌,虽然下载歌曲和听歌都更为方便,但总感觉没有用随身听放磁带来的有味道。后来,又渐渐有了MP4、MP5……不过这些我都没有用过。因为怀念听磁带的岁月,大学时期又在网上买了一个松下的轻薄随身听,一直用了好几年,直到前两年才在家里不翼而飞。
现在,因为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很多东西的功能已经被手机取代,这其中也包括听歌的各种播放器。虽然听歌变得越来越方便了,但我却好像越来越少听了。前几天刚删除了电脑里储存着的有限几十首歌曲,手机里也只有一个自带的无法卸载的音乐播放软件,然而点开的次数已经少得可怜。
在意识到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不禁在心里问了自己一个为什么,为什么曾经那样着迷的事情现在已经变得可有可无。如果是因为不喜欢这些年出的新歌,那完全可以听那些很多年前的老歌,现在要听可比以前方便多了;如果是因为现在好玩的事情太多,分散了原本的注意力,那就说明听歌这件事情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大魅力,至少对于现阶段的自己来说是这样;如果……
可以罗列的如果还有很多,但已经没有必要了。因为结果既然如此,再多的如果也只能徒增悲哀。听歌的岁月已然过去了,不管将来会不会再回来,这一刻我都充满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