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2日
01
上午在单位组织召开工会委员会议,研究工会换届选举及建立独立账户的有关事宜。据说区里要给各单位工会账户单独拨款(每人工资的5%),为教师谋福利,好事咱得尽量办好。
中午在单位吃饭时,听一位同事讲起春节期间她妈家邻居是事。又一次证明我前篇文章说的观点:晚年父母的生活质量不会高于最低的那个孩子。事情是这样的,同事妈妈家住二楼,从窗户看一楼小院的雪地里趴着一个人,于是她妈妈赶紧给物业挂电话,物业来了,家门是锁着的。于是给派出所挂电话,把一楼住户小院的门撬开。把人抬进屋里,人已经冻死了(一宿了)。于是给儿女打电话,不一会儿都来了。
原来这家是松北失地的农民,老人及每个儿女(三个孩子)都各自补偿了不少钱,于是给老人买了楼搬进市区,过着不差钱的晚年幸福生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30多岁的小儿子不慎摔坏了尾骨,不知怎么搞得还落下下肢瘫痪后遗症,只能坐轮椅了。孩子也才几岁需要照料,于是儿媳妇把儿子送回婆婆家,由两位老人伺候着。老头着急上火,半年后就突发心脏病去世了。只剩下一个老太太伺候,结果老太太去小院干什么时,也突发脑溢血趴在雪地里死了。从他们儿子得病开始,不到两年时间老两口先后都去世了。
据说他们老两口都是农民出身,还不到70岁,身体都非常好。儿子突然生病瘫痪,是他们老两口不能承受之重,不是钱的事,而是巨大的心里压力使他们喘不过气来。正如史铁生先生写的《我与地坛》中描述的那样: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这里发生的事和不是同出一撤。
02
外甥女已经飞回丹麦工作去了。姐姐在家庭群里是这样留言的:MM又要飞了,短暂的团聚,似行云流水,余下的是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幸福时光。时光里,不仅有‘’风和日丽‘’,也有‘’细雨沾衣‘’,满满的快乐回忆。遥想当年囡囡女,如今业内是跷楚。梅花香自苦寒来, 耕耘不厝 展宏图。最后祝MM身体健康,旅途愉快,工作顺利。
是呀!孩子长大了,远走高飞了,守巣的却是父母自己。关于长大的孩子放飞还是留守,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论不休的问题。我认为这个命题没有两全其美的最佳答案。关键是你站在什么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如果父母考虑的主旨是自己晚年生活,她一定希望儿女留在她的身边,这样她心里踏实,老有所依。反之父母愿意“放弃”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宁可自己忍受晚年的孤独也要成全儿女的理想。换句话说:就是站在儿女角度考虑问题,不阻挠儿女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去更广阔的世界遨游,去更高的平台谋取发展,为实现个人理想而奋斗。
有个朋友和我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朋友的妈妈有病住院,临床是一位和她妈妈年龄相仿的60来岁的老太太,她老伴去世了,唯一的儿子在国外,是她步履蹒跚的80多岁的老父亲来伺候术后的她。有人会说,老太太好可怜啊。但老太太怎么想,真不好说。也可能她对有病儿子不能床前尽孝感到委屈,而抱怨孩子。如果她这么想,她就违背了自己当初对孩子放飞的初心。如果她不这么想呢,而是这样认为:我老父亲能来就让他来,能陪伴女儿他也很幸福。如果父亲不能来,我花钱雇人也可以,我就不想让孩子为我操心。这就是刚强之人的刚强之举。
03
原来我新浪博客有位博友她说起自己的婆婆,总是充满敬佩之情。她儿子考上大学以后(考上哈工大)孩子奶奶还给孙子写了一封鼓励的信。我当时看她写的博文,便热泪盈眶,好受感动啊。我在这里转发一下她当年的博文的片段: “婆婆不但给孙子一个大大的红包,还写一些建议送给孙子,家训如下:
1 时刻注意一个人的身体{包括:衣 食 住 行},加强锻炼,注意休息。 2 注意安全。{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再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3 遇事多动脑,多思考,千万不要冲动。4 注意加强个人修养。 5 尊敬老师,团结同学。6 交朋友要认准人,不三不四的人要远离。 7 千万记住: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8 原则问题讲方式,一般事情讲大度。
婆婆是一位修养特高的女人,2010年做了乳腺癌手术,手术期间非常坚强,不让人伺候,生病还想着家人的事情,现在还伺候着她的公公--94岁的老人,一生无怨无悔为工作为家庭奉贤,上养老人,下关心孩子,平凡而伟大的女性。我很幸运有位好婆婆。”
还用说吗?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好婆婆的标杆!原来好婆婆都是曾经的好儿媳的升级版。在以前我和这位博友的互动中(她现在已经停博不写好几年了),也感觉她就是一位智慧、耐心、教育孩子特别有方法的优秀妈妈。她的儿子培养的也非常优秀。你看看,优秀婆婆、优秀媳妇、优秀孙子,怎么都跑一个家了呢?怎么回事?就是说:优良家风的传承是解决一切家庭问题的根基。为什么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这个道理。想让孩子有出息,父母先做表率。从我做起,别绕过自己从孩子开始,那个捷径走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