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开始辅导儿子写作业,语文已完成,只剩下数学了,儿子对语言文字较敏感,每次都是先完成语文作业,对数学的数字符号反应稍慢一些,但每次也都在努力地完成每项作业。今晚数学宋老师留了两页练习题,对于反应有些慢的他来说,估计得做上一个多小时了。
台灯下,他静静地计算着,我坐在一旁一边看书,一边问他:“儿子,会吗?”他摇了摇头,却不敢说话,我仔细一看,他一道题也没做,时间已过去了十分钟,他一题未做,顿时,我的无名之火“噌”地窜了上来!但想想儿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不能发火更不能责怪他。想到这儿,我调整了一下情绪:“来,妈妈帮助你,17-6=?我们先计算7-6等于几,然后再……”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拿着笔继续做着,下一题13+5=?他又停笔了,看来还是没有听懂,我又按照自己的解题思路给他讲了一遍,先算3+5,个位的两个数字相加,然后把十位的1移过来,告诉他结果等于18,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问道:“妈妈,我能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做?”“可以呀,你是怎么想的?”我问道。他拿出笔在纸上先画了13个圆圈,在旁边又画了5个圆圈,画完之后说:“妈妈,你看这边有13个圆圈,这边有5个圆圈,这边数完接着数这边,合在一起一共有18个圆圈,所以13+5等于18,妈妈,可以这样做吗?”“当然可以,但是以后会遇到两位数加两位数,数字会越来越大,就不能这样用图形表示了,我们需要……”
我细细地给他讲解着,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自认为讲得还算仔细,看看他仍一头雾水,看来,这种解题思路他并不懂,想想也是,为什么我要讲得这么深奥难懂?画圈就画圈呗!到了画圈不能表示的时候,他自然会选择更合适的办法。
这让我想到我的主阵地――语文教学,课堂上,我滔滔不绝地讲,生怕遗漏某一个知识点,可是,学生真的能够理解吗?我们所传授的是不是他们想要的?对于课文的重难点,我是不是应该把学生的认知重难点在备课时给添加进去?学生学习的整体状况,才应该是我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的教学只是在教学,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只关注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了赶课时进度,“大步流星”地向前“走”,很少停下来,问问学生:对于这篇课文,你有没有自己的理解?对于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更好的识字方法?你觉得这个句子该怎样读?你想对文中的小男孩儿说什么?……对于学习较为吃力、反应较慢的孩子,我是不是应该放慢脚步,等等他们?这一部分孩子需要的是关注,更需要耐心地等待,这让我想起了依童……
依童是个小女孩,害羞、文静,说话总是慢慢地,和她的成绩一样,中段测试,依童考了全班最后一名,我没敢在班级里说,害怕这第一次测试会刺伤孩子的内心,只是简单地和孩子妈妈聊聊,希望她配合,多辅导孩子作业,近来我发现,孩子比以前学习更努力了,语文课本上,都写得满满的,有生字的注音,数笔顺,组词,负责任的妈妈还在孩子的课本上补充了一些词语(孩子看不懂),课堂上,依童听得很用心,每节课眼睛都一眨不眨地看着黑板,加餐时,别的孩子在吃东西,她还在用功地写生字,就是这样一个十分用功的孩子,课堂上提问她,十个字有八个字不认识!问题出在哪里???我很纳闷……
慢慢地,通过一次次辅导自己家孩子写作业,我发现,我强行向前拉,并不能让孩子跟上我的脚步,不管我讲解得有多么细致,声音有多么动听,孩子,吸收不了,因为他是个孩子,他的认知水平和成人不一样,他们理解事物是感性的,直观的,当我们用较为抽象的语言与符号去帮助他们时,问题就出现了……儿童的视角和成人的视角是不一样的,想想,我们是不是该蹲下来从儿童的视角组织教学?一直在俯视,从未被质疑,但是当我从老师与家长两个身份去看待我们的教育时,感觉是有差异的,也许平视的教育才是孩子们想要的。
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更是一段长长的旅行,在这段旅途上,需要教育者有一颗禅心,静静看待眼前的一个个生命顺其自然地发芽、长大、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