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74岁的左宗棠病故,众大臣定谥号却犯了难,连拟4个,慈禧仍不满。焦灼之际,一学者出了个主意,慈禧连赞:“就定这个,成全他往昔愿望!”
这个被大臣们推出来的学者名叫许庚身,曾在内阁做过一段时间的修史官员。许庚身通晓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因而为左宗棠这样的大人物定谥号,他倒是不慌。沉思之间,他道,可将左大人谥号定为“文襄”。
慈禧一听,终于松口答应,大臣们也跟着舒了口气。毕竟,以左宗棠一生的作为来看,给他定谥号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自古以来,大臣若做了对国家有功劳的事,那么皇家给他们定谥号就是赐予的一份专属荣誉。而左宗棠的一生可谓传奇,有“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六边形战士”之美称。
但他的仕途却并非一帆风顺。左宗棠14岁参加童子试时,一举拿下第一名。后来参加长沙府试,知府大人为了照顾一个老者,将左宗棠列为第2名。可惜这之后,他的母亲、父亲接连去世,他整整守孝了6年。按朝廷规定,这期间他没有参加科举的资格。等20岁他再上京考进士,考了3次,时隔6年时间都没能考上。
数次落榜,他选择了放弃科举之路,转而归隐山林。但他并没有因此丧气,而是开始在家研究经世致用之学。到1852年时,新上任的湖南巡抚张亮基,被迫急需解决太平军进攻长沙的问题。可当时的长沙军却乱作散沙,聚众斗殴也是常有的事。
此时有两人给张亮基推荐了一个人选,甚赞其,“林则徐对此人推崇备至,视为绝世其才”,他们说的正是左宗棠。因张亮基十分仰慕林则徐,当即点头派人去请左宗棠出山,协助自己抵抗太平军。
此时的左宗棠已年近40岁,张亮基三派专人邀请,他才点头答应。左宗棠加入作战后,一举扭转了湘军弱势的局面。他做了一系列排兵布局,与太平军鏖战一番后,围攻长沙80多天的太平军以失败落幕。首次出山,就以胜利告捷,“左宗棠”的名声就此打响。此后,他也多次成功指挥平定反叛势力。后来清朝廷也知道了这么个人物,在左宗棠46岁时给他授予了四品卿衔。
在左宗棠开始正式入仕后,他参与过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也成功收复新疆。平生作战事迹,不胜枚举,为清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同事眼里,他可就是让人“碍眼”的存在了。清朝廷大多是文臣出生,左宗棠连个进士都没考中,名气却不低。
曾国藩就曾出过一个上联嘲讽他:“季子自称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人意见辄相左”。意指左宗棠连个进士都不是,却老跟自己这个正儿八经科班出生的官员唱反调。左宗棠自然气地够呛,落榜本就是他心中的遗憾,如今却被人这么直指出来。他当即写了一副下联回击:“藩城当卫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伊经济有何曾?”暗讽曾国藩当初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时,因为失败而欲跳河自杀的事。
而在经济方面,左宗棠也是做过巨大贡献的。在归隐山林那些年,他读的经济致用类书籍,后来在实战中也都有了结果体现。办学堂、减赋税、兴水利、修道路,他将这些事情都一一落实下来,实实在在的便利民生。
可即便如此,瞧不起他的大有人在。后辈李鸿章就曾经说,左宗棠即使功劳再大,但连个进士都不是,死后绝不可能得到“文”字谥号。
即使自己再如何不介意出生,架不住老有人拿“学历”说事,因而左宗棠对文职就有了执念。当他后来收复新疆时,已有60多岁。朝廷本应论功行赏,但左宗棠自己主动上书,能有一次科举考试机会。此举,让慈禧都有点哭笑不得。但最终还是如他所愿,赐了个进士出身。
或许,这就是当左宗棠逝世后,大臣连拟4个谥号,慈禧都不满意的原因吧。武官谥号以“武”字开头,原是合理的,但单论“武”来形容左宗棠的一生又有点单薄。
而“文”字的寓意又要更广阔许多,比如经世之文、博学之文;“襄”字又常用来形容征战有功的名将。二字结合“文襄”,评定左宗棠的一生,既认可了左宗棠的治国之才,也肯定了他的赫赫战功,是为上佳。
不得不说,左宗棠的一生确实令人敬佩。少时有读书天赋却与进榜失之交臂,他没有就此丧气,而是转而学习经商之道,过好眼前日子。当而立之年,有指挥作战的机遇摆在眼前时,他丝毫不怵,能抓住机会大放光彩。为官后也尽是做些利民好事,而不是贪图享乐。
看来,一时低谷并不可怕,经得起低谷,也才享得起荣华。左宗棠的一生,值得后世品味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