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15—抱持
今天,宋心惠导师讲了“抱持”一词。在心理学中,就是指母亲能满足婴儿早期的各种生理需要,简单点讲就是言语、动作什么的给予别人的一种暗示性支持。我认为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暗示性支持。
这种暗示性支持怎样理解呢?宋导师给我们讲了一个《狮子王》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狮子王》里面小狮子辛巴对老狮子说,我是森林之王;老狮子就说:你是森林之王。这就是对他的状态的肯定,就是:你的确很棒。结果,辛巴经历重重磨难,终于成为真正的森林之王。落地到教育孩子来说,比如,孩子说“我是世界的主人”,刚说完,就遇到一紧急事,孩子被吓得哇哇大哭。抱持性的父亲,这个时候,就会把他抱在怀里说:别怕,爸爸在这儿。接纳他的害怕,就是支持:爸爸在这,我会支持你。这样的孩子,就害怕自己真的有时候显得弱小,因为他知道有一个更强大的人会保护自己。
但是,现实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难得到这样的抱持性成长环境。特别是在当下“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教育环境下,很多家长认为管得紧一点,孩子就会发展得好一点。不要说家长抱持孩子的焦虑与愤怒了,很多家长能够做到不把自己的焦虑、愤怒迁怒到孩子身上都算不错了。我就是一个典型的毫无抱持性的家长,在家里看到孩子有一点空闲,心里就着急得要命,气不过就讲两句道理,孰不知,这样反而更会给孩子头上上了一道“紧箍咒”,试想想,头上戴着“紧箍咒”的人,又怎能轻松、愉悦地去学习呢?这就是典型的无抱持感的家长,必然也造成无抱持感的家庭,从而也就给孩子一个无抱持感的家庭环境。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想学习好是很难的。
那什么样的才是“抱持性环境”呢?怎样打造“抱持性环境”呢?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了一个心灵疗愈和成长的“抱持性环境”理论,简单的意思就是跟穿小鞋的意思相反,给他穿大鞋。温尼科特认为,每个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很多的愤怒,这些愤怒需要得到表达和接纳。如果孩子的抚养者能够完全欣赏的接纳孩子的愤怒,以良好的心态,耐心的面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并且让孩子看到父母在应对他们的愤怒后能够安然无恙。那么这个时候,孩子会将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内化成自己对待自己的态度,学会用缓和的态度来处理自己的焦虑和愤怒,让自己逐步成长为一个既能宽容自己、也能理解别人的人。
抱持性环境就像是植物成长所需的阳光和雨露,孩子成长过程中更需要“阳光和雨露”,让孩子茁壮成长,持续给予孩子强大的力量,让他更有力量。这就需要学习创造这种“抱持性环境”,让孩子成长得更舒服、更开心。幸福最终指向学习,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有目的有方向就会有效果。当真正成长起来时,谁在你身边都有被抱持的感觉。
2018年5月27日2:11 陈涛 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