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种的大多数人,工作中的分心几乎工作的新常态。随之而来的就是,没有按时完成工作任务,或者工作质量不高。
如果不花时间改善工作效率,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在职场上遇到上升瓶颈,自己没有工作的动力。
无论你是职场新人,还是想寻求更积极的面对挑战,下面的7种提升工作的绩效都可以帮助你找到工作中最好的自己
1. 设定目标里程碑。
人天生喜欢具有挑战性目标的倾向。
设定目标可以使我们工作的时候更有动力,而大多数没能完成目标的情况,问题出在没有制定里程碑。
设立里程碑就是将打的目标拆解成可完成的小目标。
目标里程碑既可以让你阶段性的看到工作成果,而且可以让你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
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职业目标,里程碑的设定都能提高你的工作绩效。
2. 设立工作流程
步骤1: 日常工作中有重复耗时的任务,但是没有工作流的:
可以先把你涉及的工作梳理清楚。
针对每一种类型的任务画出流程图。这样逻辑清晰的工作可以让你思维更加清晰,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步骤2:改善你的工作流
经过上一步的梳理流程,你已经在脑海里清晰的搭建了工作的框架逻辑。现在需要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改善,以便提高效率可以按照下面的问题列表,自测一下每一个环节是否值得改善:
- 这个环节是是否可以省略? 如果可以省略,但又对最终的结果没有改变的话,那就应该删除这些“繁文缛节”
- 这个环节是否和其他环节重复?如果是,那就说明这一步和流程中的其他步骤应该合并,一般将流程中的几个相同意义的步骤调换成相邻的步骤,然后再合并成一步
- 这个环节是否是最耗时的?如果你发现最耗时的环节中,主要问题出在你的身上,还是出在流程安排的不合理。
简单说改善工作流的步骤,和流程改善的逻辑一样,就是删除重复,合并同类项,调换位置,没有瓶颈(最耗时的)
步骤3: 尽可能的自动化你的工作
例如说,可以整理常用的话术,熟悉常用工具的快捷键,根据不同的情况有对应的邮件回复模版,平时记录想法库,整理总结自己的职场知识库。
当然有空的花可以花时间学习一些自动化报表的制作。
自己感觉职场中最耗时的就是准备各种报表的时候。
除了超级全能的SQL和Python,这个学起来真的很花精力和时间。Excel 里面的Power Query 和 PowerBI 相对更简单和容易上手,也是不错的选择
3. 计划、组织和优先排序
提前计划你的日常安排,并且根据任务的重要性确定优先顺序,对提高工作效率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制定任务待办清单时,既要兼顾合理性也要考虑可实现性。
建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并且超额完成,比制定了宏伟的目标但是没能完成要好得多。
前者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促进提升效率,而后者则相反。
提前制定详细的计划也可以帮我们先处理哪些重要的事情。可以参考下面的四象限法则 或者叫「艾森豪威尔矩阵」帮助筛选出对你重要的事情
4. 保持专注,避免分心
现在的办公环境,有太多的人或事会让我们分心和打扰工作节奏,而不受打扰的专注时间却越来越少。
专注的时候,我们容易更高效的处理工作,而分心则会降低我们的工作效率,进而导致加班。
很多生产力的专业书籍,都把分心列为生产力的头号敌人。
工作时,把全部精力放在完成当下的任务上。在开始下一个任务时,先完成上一个任务。
5. 学会管理干扰
你知道你每天会被打扰多少次吗?
据报告研究,平均每个打工人每6到12分钟就会被打扰一次。干扰的形式有很多种,如何避免干扰对提高工作效率至关重要.
下面是预防干扰的4个技巧
1. 安排专注时间: 在你的日历里为重要的任务,划分特定的时间块来解决,这段时间就解决这一个任务
2. 让你的老板或同事知道你需要集中精力完成某一件事情:沟通是最好的方式。通常特别重要的任务,你需要集中精力去深度思考,可以提前与团队同事进行沟通,或者你可以带上降噪耳机让自己有一个安静的环境
3. 将手机调成静音或者飞行模式
4. 为自己单独约一个会议室:如果以上3个办法你还是无法集中精力,可以给自己约一个会议室
6. 避免同时处理多项任务
很多人生成自己是多任务处理专家,但多任务处理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影响工作质量的事情。
自己的经验,稍微复杂的工作都需要调动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每一个任务的逻辑方式并不相同。
同时处理多任务时,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也更加容易出错,进而导致返工,最终你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完成。
7. 安排休息的时间
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
当压力和倦怠的水平达到极限时,你的工作效率也会受影响。很有可能会导致出现出现低级错误,进而给自己更大的压力,等等。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除了一天中要安排自己的休息时间之外,周末的时候关掉电脑去度个假,甚至换个工作环境。
记得永远要保持健康的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工作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一次职场上的失利也不代表未来就永远失败。
参考:
"A Plan for Managing (Constant) Interruptions at Work“, 2020/06/30, 哈佛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