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可以画的像——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但是,画的像又是为了什么?我们画画就是为了像吗?
我依然记得第一次凝神赏画的情形:80年代初流行自家打家具,我家也请木匠做了一个衣柜,样式普通,但其中一扇衣柜门用了火烙画作装饰。
按理说儿童大多会被色彩斑斓的画面吸引,但我却一下子被这深浅褐色的线条组合给定住了,:几笔线条勾勒的崎岖山路、悠远流淌的潺潺流水、牵牛行走在乡间的牧人,一下子让我投身进画里,反复想象自己在这氤氲山水间漫步,想象林间雾气打湿衣裳,想象小鸟掠过枝头树梢。每天我都会盯着这幅画呆望很久,但那时并没有动手画画的念头,只是觉得这么简单的线条造出的意境怎么这么美妙!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大街小巷都在播《射雕英雄传》,我一下被古灵精怪的黄蓉迷住了,攒了好多演员翁美玲扮演黄蓉造型的贴纸。
从外地转学回来读书的堂姐,住在我家,一晚,她拿起笔,在本子上画出了一个卡通的黄蓉——翘鼻,夸张明亮的大眼睛,铺在本子上娇俏的笑望着我,我顿时被镇住了,原来这小小的妙人儿还可以这样呈现。
突然间一股强烈的冲动让我抓起铅笔,选了我喜欢的贴纸上黄蓉的样子,开始涂涂抹抹,我的记忆让我坚信这是生平第一张画,当成品拿出来时,我骄傲的佩服自己:比堂姐画的还好。
然而故事并没沿着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的绘画路线走下去,家人并不赞成我画画,学习比什么都重要。但绘画的冲动拦都拦不住,白白净净的作业本变成我撒野的天地,每每画完都撕下来保存好,于是我的本子总是比别的同学薄,因此受了老师批评。
这般狂热画画,我却对儿时的美术课的记忆是非常模糊的,老师的样子也记不起来,简直可以是缺失印象的,我唯一能记住的,是美术书发下来,反反复复的看,津津有味。
审美这件事,并不因为没有学习绘画而停止,呆望云朵变幻、呆望美图、呆望美人、美文......一切和美有关的东西,都是可以让我甘心消磨时间的。
一晃二三十年过去了,期间偶尔拿笔乱涂,但都没有坚持。去年一个午后,我的老领导迎姐姐邀我去海珠湖公园画画,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更没想到的是,这个下午让我和绘画这件事又链接起来了。
有着一双小鹿般灵动眼神儿的阿娇老师让我自己寻找灵感,那时海珠湖紫荆花正怒放,我就撒了欢儿似的桃红浓绿的操练起来。就像久别的恋人,颜料、画布、画笔的浓情蜜意让我沉醉,画作的幼稚感却也毫不掩饰的流露出来,但阿娇老师细腻又充满美学的指导语言,让我丝毫没有对幼稚和把控不到位感到胆怯,反而更大胆的向前一步。
我觉得这个下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沾沾自喜于最终完成的作品和想象的一样。迈不过去的坎,也想的轻巧了,画笔运用、交替的不熟练,被初来乍到的新鲜感淹没了。
或许是内心的火苗瞬间被点燃了,毫不犹豫的报了课继续学习。第二堂课一咬牙选了一张心仪已久的大理春日的照片来塑造。照片不同于图卡,像素原因,让人很难分辨纹理、色彩起承转合,但既然野了起来,就撒欢下去。心急期待和成品见面,却没想到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阶段,浮躁气、好胜气、杂七杂八袭来,或许是感觉到我的坐立不安,善解人意的阿娇老师走过来,耐心引导我专注打磨。
阿娇老师知道我喜欢浓烈色彩,在画布上任我释放属于自己的颜色,但同时,也时刻提醒我明暗对比的运用。说实话,野惯了的孩子,突然有了约束,会有些不适应,想由着性子乱来。阿娇老师引导我去思考横冲直撞还是闲庭信步,总是几句话就点破我的心思,让我又沉浸下来。
画笔在画布上游走,室外野鸭偶尔几声啼鸣、游客嬉戏笑闹声,室内屋顶流动着窗外湖水波动的投影,时光的静谧美好在静动之间凸显出来,1000米海珠湖湿地外的车水马龙似乎不复存在了。
俗话说初学三年,天下无敌,再学三年寸步难行,或许是过了这难熬的适应阶段,虽然还没去到又学三年游刃有余,作为忙碌的都市人,每周花时间在绘画上,已经不再是命题作文,而是发自内心的被吸引,因为这是幸福的接口。
比如有人家缠万贯,隔三差五的要去吃螺蛳粉;有人周末的一次垂钓就能一扫一周的重压;有人舔干净酸奶的盖子就觉得心满意足,我们其实和幸福感离的不远,很多时候它来自童年的体验,这是童子功,而绘画,是我和幸福的接口。
我是一个喜欢一心多用的人,曾经也为此沾沾自喜,感觉自己似乎能驾驭多重事件。但偶尔进入的专注状态,让我尝到“心无挂碍”的甜头,用现在流行的词汇形容,进入了“心流”,沉浸时刻。
来画画的次数多了,有天和阿娇老师聊起来,我突然发现,在画画时,我非常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全神贯注,颜色是颜色,线条是线条,只专注在当下的笔触和布局,没有其他想法的沾染。
我最近对自己进行美的塑造——进行了体重管理,之前打卡记录是枯燥的表格,自从画画后,我用漫画打卡,每天再忙,临睡前都会准时完成。阿娇老师每天点评鼓励我,让我越来越释放,内容的趣味性日渐提升。这真是不可思议,我已经N年没有这么有耐心沉浸在一件事上了。画画时的快乐,对我而言,和儿时吃了一口难得的冰淇淋类似,纯粹。
绘画班不时会遇到年龄比自己小的“学姐、学哥”,年龄比自己大的“学妹、学弟”,偷偷观察下来,每个人都非常认真的对待这2,3个小时的“心流”时刻。大家不问出处,只单纯的为画画而来,这种擦肩而过的相识也是别有风味的。后来,阿娇老师的小苑,让我们在轻松美食会后学习,又把大家的擦肩而过变成了欢乐的一期一会。
现在的人各种能力见长,但和幸福的链接越来越困难,现在的孩子的快乐被ipad、手机锁定,我偶尔和几个小朋友接触,带着他们接触手工和绘画,发现绘画带来的创造力的乐趣,远远大于短暂的娱乐快感。后来,他们创造出了出彩的作品,我偷偷做成了创意延伸品,没想到这个意外惊喜,大大激发了他们的自信,也许是创造力得以呈现的魅力激发了他们,日后,他们杰作连连,而我,就像当年的堂姐,做了一回种种子的人。
海珠湖总有被绘画之美吸引走进来孩子,进入画室,他们仿佛进入了新世界,瞬间释放天性,一个人学过绘画与否,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开始。
生活中,一个人的审美,看似无伤大雅,其实都是过往累积的呈现,包括了从前喝过的茶,从前走过的街,从前看过的云。什么叫正事儿?其实就是那些让你沉浸其中的事情,而且是持续性沉浸的事情,它不是那种堆砌的,杂乱无序的,没有关联的,它是流动的,它是心流,它汇聚为我们的心智能量库。
赶紧画出你的第一笔吧,无关乎相像,而是你对自己生活和内心的观察,做一个自己的旁观者,或者叫做觉者,无疑是一个游历自己创造的世界的奇妙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