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天生的诗人
走过八个春秋的有卷读书,不但教研人员从最初的8人增至68人,而且举办了上千场儿童阅读讲座,默默滋养着城市的温度和人们的心灵。正如天津少年儿童图书馆馆长郑卫光所说:“有卷读书已成为天津阅读推广最耀眼的名片。”
童诗的美应属于童年之美
什么是真正的童诗美学?对童诗美学的基本原则、面貌,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有人认为,童诗应该讲究节奏、韵律,符合传统诗歌面貌;也有人认为,童诗不能被束缚,应该是儿童心灵的呈现,即真正的童言童语。
在有卷读书张松校长看来,童诗的美应属于童年之美。“在选评由天津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童诗三百首》一书时,我愈发感觉到,童年的生活、童年的天真弥足珍贵,并以这样的标准选择我心目中的童诗。”他说,孩子们是生活在诗里的“原住民”。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反映孩子的心理,才能用童诗把岁月留下来,把童年留下来。
在儿童文学的各种体裁中,张松对童诗有某种偏爱,“这份偏爱,说起来,有点像珍爱一个孩子的感觉。一首好的童诗,语言的体量往往是小的,但这‘小’里头却常常满是精致和可爱,是一个孩子举手投足间自然流溢出的那份引人倾慕的天真之美”。
对童诗读者来说,一首诗歌是否能够激起阅读快感,应该成为自己走进童诗的第一理由。
谈及选评时为何会看中《插秧》《游戏》等篇目,张松说:“与一首好的童诗相遇,有如远行中遇见一泓清泉。当我们用儿童诗的方式走进童年世界,无疑也在重新建立与一个正在或已经被忘却的感觉和想象世界的联系。”
农村学校的师资和教学环境相对较弱,怎样开展诗歌教学?当有人抛出这样的顾虑,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小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黄国才接过话茬。
“我来自农村,也了解农村。农村学校虽在软硬件方面与城里学校比起来略显逊色,但优势也很明显,那里有山有水有自然,这些都是最初最好的创作资源。”黄国才不无感叹地说,农村教师要多引导孩子通过思考开阔眼界,让他们相信书的力量和美好,因为一旦爱上阅读,不论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把感受和体验表达出来
童诗写作能从模仿开始吗?
张松校长认为,文艺创作需要创造,对孩子来说,模仿是一个可行的、正当的步骤。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模仿阶段是不够的,要把自己心中对世界的感受、看法、体验表达出来,在模仿的基础上走向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写作。
对此,我们深有同感。就儿童诗教学,他给出多读多背多想象少讲解的建议。
“儿童诗之所以成为儿童诗,是因为其中蕴含有成人想不到、不敢想、无法想到的东西。”黄国才提出,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让我们插上儿童诗的翅膀,飞向充满想象的诗意远方,一起尊重儿童、陪伴儿童、守望儿童。
在长期的研究中,黄国才发现,从儿童写的古诗《鹅》到反映儿童生活的古诗《古朗月行》,再到反映儿童生活的现代诗《小小的船》,这些被收入统编教科书中的儿童诗,无不呈现出儿童真实的心灵状态。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特级教师肖俊宇以统编教材中《去年的树》《尾巴它有一只猫》为例,呼吁大家多关注童话的比较阅读和童话想象的思维价值。
“童话的续编创编同样重要,编的比重在加大,让故事的结局有多种,想象趋于多元。”肖俊宇举例说,在《小真的长头发》中,长头发能做什么,长头发如何打理……这些都可以借助续编创编串起现实与想象的不同场景。
现场有人提出,有的孩子书倒是读了不少,为何作文还是写不好?
“儿童文学阅读,重在培养孩子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当童诗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真正找到了语感,一定会换来孩子的好成绩。”黄国才说。
“如果一个孩子学得好,真正的途径是用心阅读。”有卷读书张松校长说,儿童诗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引导出来的。老师和家长要先承认孩子个体智慧的多样化,再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兴趣与自信,语文素养的积累和获得是靠自己的悟性、才情、灵秀来完成的。
所以我们有卷读书也是让孩子看了在线试听课,发现如何把孩子吸引住,我们确实和其他机构大有不同,并不是单纯地给孩子讲故事,而是引发孩子自主的思考,能够使孩子达到深层次的阅读,而不是浅显的停留在故事情节上。从书籍的选择上我也是很佩服的,有卷读书选书不是单纯地把市面上畅销书拿过来讲,他的好多书籍都是好多孩子不常接触到的,但是读过以后发现意义还是非常深刻的。
爱阅读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更充盈,他们的眼睛里会多一些亮晶晶的东西,他们的脑子里会多几个问号,更能独立思考……更重要的是,多年以后,当回忆起,围绕在父母身边,促膝共读的瞬间,会从心底升起,温暖他们的整个胸怀!
从小在孩子心中播种下爱阅读的种子,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