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收假回来,我们一见面说的不是“你放假去哪儿了呀?”而是“你放假都去哪儿参加婚礼了呀?”
你的长假,不是去参加婚礼,就是在参加婚礼的路上。早在放假前,我就和同事预言,节后肯定会有“国庆假期随份子钱”这类热点讨论,果不其然,“女子国庆8天包4个大红包”的新闻酒悄悄上了热搜,这4个大红包都快顶俩月工资了……
职场人都懂的“红色烦恼”
参加婚礼不可怕,要是参加实在亲戚的婚礼,或是关系铁的闺蜜/兄弟,这钱掏了也就掏了,but,就是怕收到那种半熟不熟的同事的喜帖,去不去,去了随多少钱都成了问题,成了职场人的“红色烦恼”……
而且现在的红包金额也真的是越来越大,再有些地区,不上千都已经拿不出手了,最近几天,一份红包数据出炉了,有不少人表示,仅仅是给普通同事的份子钱,也至少要在400元左右,让我不禁感叹,我们都不要结婚算了!
不仅是在假期,平时也经常会碰到这种困扰,或许你某一天去上班,某个连名字都叫不上同事的喜帖就默默地放在你的办公桌上,虽然你此刻的心情是悲壮的,但是还是得脸上笑嘻嘻,最终也只能欣然接受前去捧场。
中国式宽容之“都是同事”
“都是同事。”这四个字曾经出现在“中国式宽容”的四字成语中,因为都是一起工作的同事,抬头不见低头见,因为“面子”的关系很难拒绝。假如是很多年不见的老同学,反而不去也就不去了。
很多职场人都说,觉得好好的婚礼,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成了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明明是件喜事,邀请同事去也是为了分享幸福,可是莫名地变了味。对于结婚的人而言,邀请哪些同事去?平时不熟的同事要不要请?不邀请领导合不合适?会不会感觉在变相要份子钱?而对于别邀请的人而言,随多少礼金合适?金额能不能超过领导?如果有一部分同事不去,那么自己要不要去?想一想都是问题啊!
想想也是挺无奈的,毕竟现在是一个人情社会,想把任何事做的周全都不容易,尤其是在职场这种复杂的环境中,结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竟成了人情遭遇战。
关系的远近,取决于礼金的差异
有人说,份子钱就是职场的一面照妖镜,一个人只是因为工作关系装作和你亲密,还是真的和你关系好,结一次婚就知道。
我的一个朋友就曾经因为结婚的事和同事闹掰了。本来她和那位同事的关系很好,甚至有几次都参加了我们的朋友聚会,虽然很多道理都告诉我们和同事发展为生活中的好友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可是她还是觉得两人三观相投就够了,又不是甄嬛传,哪来那么多勾心斗角。
结婚的时候,我朋友邀请了部门的同事都来参加。我们这些闺蜜就不用说了,红包肯定得给大的,而她的其他同事也都给四五百,而据说家境不错的那位“闺蜜”同事,就给了一个单薄的红包,里面静静地放着200块钱。而他们部门领导给孩子办周岁,那位同事却慷慨地拿出了2000元。
虽说人与人的关系不能用钱来衡量,但是这种事发生了,难免会心里不舒服。本来同事和朋友之间的那条线就很微妙,越过去也不是,太拘谨也不是,把握住度才是。要是你平时表现出来的和你金钱上的付出不对等,对于同事这种本来就是商业化的关系,是很容易崩盘的。你要是愿意拿出一个月的工资去讨好老板,却给你平时每天一起吃饭的同事200,大部分人都难以接受,你在职场上人设也就这么被定义为马屁精了。
新兴文化诞生:其实,我什么都不想要
所以,为什么要凭白给自己增添那么多烦恼呢?
于是另一种文化在90后中悄然流行起来,也是我极力吹捧的一种方式,那就是——在结婚这件事上,工作和生活分开!朋友和同事分开!同事和领导一视同仁,都不请!
份子钱?不要!你结婚我不送你,我结婚也不收你的,或者是一个部门的同事凑一个四、五百的红白意思一下就行了。
要不要邀请同事?越来越多的人表态:“不请!一律都不请!”这样也少了很多纠结,结婚就是自己的事情,干嘛要搞得跟公司年会一样,在公司给发点喜糖啊,伴手礼之类的就行了。实在关系好的同事私下再请一次也是可以的。
划重点:结婚,本来就是一件高高兴兴的事,不给别人添麻烦!也放自己一条生路!
关于职场“红色烦恼”,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