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的一个冬日,顶着凌冽的北风,开启了人生首次进京之旅。然而,只是匆匆路过。此行目的地:万里之外。西北风固有的烈夹着初雪未融的冷朝身上呼呼地抽,冷从脚底到心底,止不住的跺脚、来回搓手,麻木的鼻尖早已感受不到鼻涕的纵横,而此去之地却热辣无比。
中东。世界的火药桶,饱受战乱之地,黄沙覆盖下的倔强文明。
伊拉克,火药桶的中心。曾经在历史书本上翻阅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带着恐惧与好奇,我来了。
飞机关上舱门的那一刻,一股莫名的紧张油然而起,毕竟接下来的行程全靠我蹩脚的英语了,并且我将开启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失联状态(断网)。狭窄直挺的经济舱内,不辨口味的阿拉伯美食,分不清黑天白夜的混沌状态,一直处于一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游离境界,终于长久轰隆过后,飞机降落在一个富得流油的地方:多哈。卡塔尔,2022年第二十二届世界杯的举办地,这样一个人口不足300万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就这样偶遇了(卡塔尔对中国免签)。这座沙漠里成长起来的年轻城市,有着人均世界第一的GDP,壕,是这个国家最好的注脚,网上关于壕的演绎也是多彩纷呈,这里不多赘述。在这里只说一件小事。
世界上能让中国人称老铁的国家不多,巴基斯坦得算一个吧。虽然网上关于中巴之间的友谊有着多种多样的解读,咱作为一个有点人云亦云且不怎么明辨是非的人,辨不清索性就不看了,有时候只有走的足够远了,见识足够多了,很多是非便不是是非了。昏昏沉沉中落地多哈哈马德机场,出了机舱,随人流上了摆渡车,到达候机厅门口,由于直达是直走,转机是需要乘电梯上二楼,并且我们这次是组团出去,需要等一下其他队友。站在玻璃门口等待间隙,矗立门旁的不辨国籍的黑哥们说道:“Don’t stop!”并用手指了指“ARRIVAL”的标识,我告诉他我需要去“TRANSFER”但是我需要在这等我的朋友,他们不会英语也没有电话,走错了会很麻烦,黑哥们摇着头说“NO!NO!”,无奈,准备乘电梯上楼,这时,这哥们突然来一句“korean?”,“NO! Chinese!”我边说边往电梯方向走去,小哥朝我摆摆手说“My friend !You can stay here!”,懵,还有一点疑惑,站在那看着他,他指了指自己笑着说“Pakistan!China! Friends”,一瞬间恍然大悟,这原来是巴铁啊!我也朝他笑了笑“Yes, friends!”,然后站在那里等着队友,又有人从摆渡车过来,他有重复着那句“Don’t stop!”,而我却很特殊的“Stop”在那里。那一刻,真的很感谢伟大的祖国,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了祖国带给我的自豪,随后队友到齐,我朝巴铁朋友挥挥手“Bye!My friend!”,他笑着回应“Bye!”。此事之前,对巴基斯坦的认识停留于官方介绍:首个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伊斯兰国家,作为中国的坚定朋友,与中国“是长期、全天候和多方面发展的友好关系”。大,格局大境界高;也很空,与我何干的空;总感觉所谓中巴这种钢铁友谊只是维系于国家层面,民间如何不得而知,网上的言论,无法证实亦无法证伪,直到发生这种面对面的短暂交流,我为祖国点赞!随后的行程中,我与印度人、孟加拉人、伊拉克人都简单交流过,但够得上“朋友”的,只有这位机场巴基斯坦小哥。
而后无话,直到落地纳杰夫机场,这里漫长等待通关时的见闻让孤陋寡闻的自己又足是震撼了一把,这里只有两种颜色,黑与白,女的着黑袍,从头至脚不见寸肤,若只见一人如此,那是好奇,但黑压压一片,那绝对是震惊,顺带说一句,此去之地为伊斯兰教什叶派圣地之一,每年有数百万信众到此朝圣;男的着白袍,头上无头巾,也有的穿西服,但几乎无其他亮丽服饰。此为第一感。通关出了机场,映入眼帘的是一辆美式敞篷装甲车和车上手握机枪的伊拉克大兵,心底立马紧张感突生,再看旁边围了一群人,准确说是一群男人,老少都有,就那么趴在隔离桩上,有穿白袍的有穿足球裤配T恤的也有全身都是短打的,但有个共同点,人均趿拉板,也就是两根绳子的拖鞋,抗战片里多次出现在鬼子的脚上的那种,只不过这些都不是木质鞋底,松弛,太TM松弛,看见一群“老外”出来,甚至还响起来一两声口哨,紧张,太TM紧张了。此为第二感。
大巴车终于来了,那种羊入虎口的紧张瞬间有了解脱的感觉,快速上车,路上看到了饱受战火洗礼的一侧写--到处的残垣断壁,仔细去看墙面上会有大量的不规格的弹坑。带着好奇与紧张,把大巴车的窗帘掀起一个角朝外看,没有目的,看到什么算什么。其实也看不到什么,车行不多久,天就完全黑了下来,没有路灯,没有红绿灯,除了偶尔从谁家漏出来的灯光,剩下无边的黑暗,还有安静。大巴车在昏暗的车灯带领下,撕破黑暗,在黄沙掩映的道路上飞奔,此后又乘坐当地人驾驶的年限未知的皮卡,在路况不明的小路上飞驰,让坐在后排的我不禁自觉系上了安全带,还把门上的把手攥出了汗。后来,又在一条主干道上见到了许多战损级别的汽车,一样的飞速,禁不止把身体往里挪了挪,且让车厢内嘈杂的阿拉伯音乐淹没我紧张的情绪吧。此为第三感。
“沧海滴水,何问其源?来自无限,归于无限。”,多年以前,手捧秋雨先生《文化苦旅》一书,虽不辨其深意,但以书为路,且看且行,且读且悟,踽踽半生,走着看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