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鹏鹏今年不到10岁,练球3年时间,半年前能打出80小70大成绩,后在修正过握杆技术(根据本人描述)之后,球轨迹变得不稳定!信心下降,成绩出现下滑!
期望:找到原因,尽快适应新的握杆方式,提高并稳定成绩!
整体分析:我们试图通过广泛的动作扑捉和视频分析对比,来寻找出现的主要问题,将问题串联起来,通过功能解剖等人体科学知识来找寻之间关联性,确定问题根源,并制定解决思路
myswing动作扑捉系统将人体简化成机械模型从而进行数据跟踪和识别,以下是扑捉的动作顺序对比图,上图为职业球星,下为靶球员
纵轴转动速度,横轴为时相,中间细纵线为Top点位置(杆头为0状态定义)
红色:骨盆,绿色:胸椎,蓝色:手臂,黄色:杆头
现象:正确顺序为骨盆-胸椎-手臂-杆头;靶选手为骨盆-手臂-胸椎-杆头(蓝色线比绿色线更早超过横轴),说明在启动瞬间手臂比胸椎更早更快启动!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调出视频图像进一步观察是否如此
发现:启动时肩膀相对手臂是慢的,肩膀依然停留在top位,而后手臂动作角度变化非常明显,而肩膀几乎没有太大变化,更加说明,不光启动状态,下杆过程躯干的旋转都并不显著。
现象:优秀选手在top后spine turn(胸椎相对于骨盆角度,被称为分离角或脊椎旋转角)是开始减小,而靶选手继续增加,看整体图发现红色的骨盆在top后一段时间一直更快!
导致结果:当spine turn在top后继续增加,相当于顶点后胯和胸椎分离度不断增加,俗话讲的"脱节",核心几乎很难发力(此时肌肉力线效率最低),容易产生球路就是右曲!当启动核心用不上时,手臂的代偿性增加!
现象:另外一个问题是杆头问题,不管从任何一个角度看,上杆顶点杆头都是掉下来了。
说明了启动时相,骨盆启动,而上半身还在继续增加上杆幅度,从生理学上讲这是人体自然牵张性反射为了更好让腹部肌肉反射性收缩,然而选手并没有通过旋转来拉长肌肉而是通过躯干屈伸,为了验证判断,我们看下扑捉数据
现象:在顶点位,身体后倾呈现13,验证了刚才推测!
问题是:为什么会有上半生跟不上胯转动,身体后倒,杆头下掉现象呢!?是因为核心不足(在日常训练中选手表现比同龄较好的身体控制),我们还是从技术出发找身体问题!
现象:选手手臂顺杆方向送出,肩膀上提肩胛前引。
这种肩膀手臂状态让更多压力在肩颈,不管上肢如何运动均会导致手臂代偿明显,核心无法参与,所以当上杆时到下杆时肩膀始终收紧就容易导致手臂提前发力和中段脱节现象!
"一切源于准备,对于瞬间即逝的动作,开始错了一切都会进入代偿"这是我的理念!
如何解决:解决逻辑
先从准备姿态调整开始,减少上杆幅度!注意:这个过程始终将压力放在核心中段,让肩胛和躯干链接更好!
启动前,提醒收紧核心后再启动,通过砸墙球来体会胯肩一致发力的状态!
不断结合击球,注意:不求距离,注重身体的感受和球路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