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冒险游戏,比如最近的《古墓丽影:暗影》,有一个十分方便的设定就是鹰眼,目标在哪儿,咔嚓按下快捷键一个光柱就出来了。然后屏幕上会有一个小箭头,指示你前进的方向。
如果选择了简单难度的话,那么在通往目标的攀爬物上都会有非常明显的指示,按下鹰眼路径还会高亮显示;就算操作很烂,只要不是太傻,大方向上总不会错。
如果选择了最高难度,那么你不仅不知道目标在哪儿,而且也不会有标识出的路径,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第一次上手,大概率是折腾半天,还是自己在那里打转。
虽然用游戏来比喻人生有点老套,不过这确实是我看《人生七年》第一集,大家都是7岁时首先联想到的。
在《人生七年》第一集中,令我很惊讶的是并没有出现家长的身影,可以想象在之后他们也不会出现。
虽然只有半个小时,但是已经定下整个系列的基调和格式——只围绕着受访的中心人物,让他们自己来总结回顾人生,毕竟就算是从片长上来看,20个人的访谈也足够撑起一部电影体量了。
这样的形式越到后来,大家的故事线丰满,无论是人群上对比的横向还是时间上成长的纵向,特色无比鲜明之后,越能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但是如果只看第一集,乌泱泱的14个7岁小娃娃,还是外国人,还是黑白的,没啥戏剧冲突就是咔咔咔在那儿聊……恕我愚笨,实在是分不清谁是谁。就算看了两遍,也只能记住尼尔和托尼两个名字,而且还对不上号。
不过整个纪录片的脉络倒是很清晰。人物介绍,制度,日常,金钱,家庭,有色人种,以及未来,这些主题一个个顺下来,大致就能得到一幅每个人的素描像。
审视这份提纲,不禁惊叹于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很多问题对于成人而言恐怕也要思忖一番,如果不问可能一生也不会仔细去想。
所以更令人讶异的是很多孩子们当时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虽然纯真质朴,但是却不乏真知灼见。而且因为没有太多道德和社会规制的约束,“童言无忌”更能表达真实态度。
比如在问到关于有色人种的看法时,有很多孩子都直言不讳地表达出了自己的不喜欢。若是长大一些,特别是在这个时代,恐怕就算是心里还这样想,但是可能都不会说出来了。毕竟扣上一定种族歧视的帽子,谁也受不起。
而在问到有钱人的话题时,50多年前7岁孩子们的看法,几乎就是当今网络舆论的主流意见。“有钱人觉得什么都可以做”,“对付他们就要使用暴力”。无论这些是真实还是偏见,可见早已经深入人心。
那些富孩子们呢?7岁的时候,已经有人发现出“周一股市不会涨”的规律了……
而对于婚姻和男女关系的看法,孩子们则是更多地说出了家庭的故事。不得不佩服他们观察的细腻,估计连他们的亲人都不知道,在潜移默化中,自己已经对于孩子们,施加了如此大的影响。
当然,草蛇灰线,最令人感慨的,还是不同的孩子们对于未来的认知和规划。
当记者问这些7岁的孩子们有什么规划时,三个高富帅男孩,以及“小公主”如数家珍的地转述了父母告诉他们的成功的路径,甚至具体到了上什么小学,什么中学,什么大学。虽然没有大而无当的目标,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只要如此走完,怎么着也不会混的太差。
穷孩子们就比较的随意,关于未来他们大多没有什么想法,随波逐流,随便走走。或者是随口说出来“宇航员”,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去做。
单从目标的具体设定来看,富孩子们只是着眼于眼前,要做什么,步步为营到大学。而穷孩子们正好相反,要么走一步看一步;要么随口说出来一个很大的目标,但是却不知道要怎样达到。
不得不说《人生七年》的第一集就让人看起来有些泄气,从与这些孩子们的对话中我们就能嗅出“命中注定”的味道。而不同阶层的孩子之间确实在7岁时早已经被拉得天差地别。从中就已经可以窥探到社会的一隅。
然而人生毕竟不是设定好的的程序,就算是,命运之手尚还不属于凡人。再容易的路径也会出现偏差,遍地荆棘也能砍出血路。《人生七年1》只是一个引子,下评判似乎还为时过早?
刚刚开始,但愿这是个有希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