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我们的思考能力正在被吞噬
碎片化阅读的另一层含义,是内容的碎片,全无章法。
如果大学生的学习模式是一种被动承接式的,每天重复着消费别人推送的、号称很重要的知识,那么大学生很容易失去主动探索式学习的能力,无法建立一条自己的学习主线,个人知识体系更是无从谈起。
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空前丰盛让人们眼花缭乱,又不免观花走马。对一件事物的兴趣,迅速燃起,又迅速寂灭。
学校里的教学,一定是按照先易后难、先基础后进阶的顺序展开的。但是互联网上流行的“干货”式文章或者课程却渲染了一种浮躁之气,它们轻易地许诺大学生们,只要掌握若干关键性技巧或者观念就可以速成,并且可以在碎片化时间、便携式场景中完成这种速成,这大大忽略了学习活动中基础性知识的必要性。
自媒体时代,太多的人为凑数而高喊行文自由。在耸动的标题、精致的排版、炫目的配图、写意的分行之下的,是粗糙的见解、传抄的段子、娴熟的话术、自称的干货和连绵不绝的废话。
太多这样的信息垃圾,充斥在我们的眼耳之间,甚至被模仿、被鼓励,生生不息。我们的思考能力、良好的阅读习惯,好像逐渐被吞噬得无影无踪了。
五、改变,从现在开始
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来改变这一切呢?下面是我个人的建议:
1、从时间分配的重新调整开始,每天给自己至少一小时的完整阅读时间。在这一小时里,你必须尽量让自己进入投入状态,全神贯注,进入书本内部的世界。
2、像定期收拾房间物品、打扫卫生一样,清点你脑海里某个或某几个你想了解的重点领域,检测你是否缺少相关必要的基础知识学习。如果是,建议你从这些领域的权威教科书开始,踏踏实实地学起来。
3、把那些粗制滥造的订阅源取关,精选更权威、可信、高品质的信息源,宁缺毋滥,同时开拓新的信息获取渠道。
4、与其每天大量收纳低质量信息,不如反复精读高质量内容。
5、阅读内容碎片化的一个成因是我们没有悉心去探索内容与内容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可能关联。把这些关系型信息(前言、参考文献、脚注)当作我们阅读过程中的路标和指示牌,我们的知识体系就会在这样一次次穿针引线的过程中建立起来。
6、善用笔记软件,不放过点滴收获。阅读内容里只要有一个知识点对你来说新鲜又有用,那么你就要把这个知识点快速地转存起来。
7、阅读的方法和过程,应该是多元的、灵活的、可设计的,碎片化阅读是阅读的一种方式,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一味依赖,把它放入自己阅读的整个有机体中,悉心调教,才是上策。
六、阅读,带给我们美好
阅读带给我们的美好,也许你一时无法言说,或是某本书中一些直击心灵的片段,或是弥漫在空气中的感同身受的共鸣,当某一天的阳光照射进窗随时间移动的思缕光线,仿佛让身心都变得清晰明朗起来。
阅读,会让人变得大气明理,思考,会让人变得心悦平和,所以,请放慢脚步,体味深入阅读的美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