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对当代大学生的阅读方式忧心忡忡,有感而发
一、传统书店的衰败
英国诗人多恩说过:“如果没有人买书,也没有人卖书,这个国家的文化就完了。”国营书店从“大众图书馆”到考试复习材料专卖店,民营书店从“诗意栖息地”到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兼职咖啡馆,书店文化在中国逐渐衰败。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碎片化阅读”日渐成为当代最流行的阅读形式之一。
大学生通过碎片化阅读这种方式,收获了大量信息,丰富了科学文化知识,深入了解社会,锻炼了思维能力。与此同时,碎片化阅读又加重了学生的浮躁心理,减弱了对是非正误的判断力,并逐渐丧失深入思考的能力。
忽视深入思考的阅读容易使教育走进死胡同。学校教育一旦缺少长期有效的阅读,便会异化为分数竞争的训练场,教师和学生在教育生活和成长生活中也会缺少探究生命的精彩和幸福。
二、跑偏了的碎片化阅读,正在扼杀时间
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促使碎片化阅读成为了趋势。而这种阅读方式,从另一个方面扼杀着我们对于传统阅读的兴趣,成为了一种越来越跑偏的阅读方式。
有人认为:碎片化阅读只是为完成深度阅读做了入门与铺垫 。
但更多的人认为:碎片化阅读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导致了知识来源的随意性和不可考性。零碎的阅读根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使人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其实,阅读本身并不是力量的来源,因为阅读所触发的思考和情绪才是。有时候我们被一篇文章感动,或被一本书触动,并非因文字本身,而是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绪在那一刻产生了共鸣,从而迸发出思考。
但越来越多的国人把大量时间都用在了刷手机看朋友圈、微博、短新闻,以及无效沟通和聊天上,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碎片化阅读时间日益增长,而传统的阅读方式则逐渐被我们舍弃。
三、“快餐文学”正在侵袭传统阅读习惯
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人均阅读纸质书4.67本。而韩国人均阅读量是11本,日本是40本,俄罗斯是55本,以色列的人均读书量为60本,排在世界第一位,以色列也是全世界唯一没有文盲的国家。
如上图所示,80%的大学生都会利用吃饭、午休甚至上课时间浏览各类零碎信息,从而导致无法合理安排休息时间,更无法深入研究专业知识。“快餐文学”的流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对人生观的判断,使得大量有效时间流失。
碎片化阅读打破了文化发展的节奏,让大众从阅读传统书籍那里得到的深度性、连续性和统一性变得鸡肋,只是因为人们通过碎片化阅读获取的知识,更容易成为谈资和话题的焦点。
微信、微博、QQ以及各类新闻APP等平台提供大量简短和用标题夺人眼球的新闻资讯,挤占平台用户的时间,消费用户的注意力。“鸡汤文”“励志文”“愤世嫉俗文”的大量出现,也说明现在的人们更喜欢阅读浅显的,能够“立竿见影”的内容,而这些往往不需要有很强的阅读能力,甚至不需要读者去费脑细胞思考。这就会造成至少两个后果:效率低下;难以对阅读材料构建整体性的理解。前者尚可以通过增加时间投入来弥补,而后者则可能是致命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