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行动的笔记法
这三个空间,分别管理“我的记录”“我的想法”“我的行动”三种内容。它们分别是:
√ 行动层笔记
√ 构思层笔记
√ 封存层笔记
最后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在行动上。
我正在记一本书的重点,但重点不是书的重点,而是:然后呢?我要用这些重点干吗?我读完这本书后想要变成什么样?那么我应该要采取哪些行动?
笔记的三层践行方法
构思层笔记
一开始我会先利用“构思笔记”这个空间进行书写,可能写出我当下的想法,列举出大纲,把收集到的资料重点填入,或是把会议上、邮件里接收到的任务记录下来,写下我对资料与任务的注解等等。
对应前面的笔记方法,就是把“为什么会这样?”“我是怎么想的?”这两个关键的思考,放入“构思层”的笔记中。
封存层笔记
把单纯的参考记录,或是构思空间里那些过时的、无用的、多余的笔记往下移到封存笔记空间。
于是“构思笔记”空间里保留了有用的、精华的笔记内容,而“封存笔记”空间把那些杂乱但以后可能具有参考价值的思考过程、零散资料也保留下来备查。
行动层笔记
这则笔记最关键的问题:“我想要变成什么样?”“我想要采取什么行动来改变?”
同样的流程一定会有更新,会淘汰掉一些想法与步骤,或是需要一些补充的参考资料,这时候旧的资料与想法就归纳到“封存笔记”中。
然后从“构思笔记”里撷取出真正需要去执行的任务,把任务清单用待办清单的方式列在“行动笔记”里。
这样的企划笔记就可以同时保留我的想法(构思笔记)、团队讨论(封存笔记),但是又能聚焦在我必须执行的任务上(行动笔记)。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学现象:“我们很容易在不经意间,使自己的预言成为现实。”一些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它们正不正确,都会因为我们预先的认知而影响到我们的行为,于是最后这个本来是“预言”的判断,就变成了真正的现实。这个现象被称为“自证预言”。
罗森塔尔(Rosenthal)与雅格布森(Jacobsen)于1963年在旧金山南部一所小学进行的实验,他们随机挑选了智商高与低的学生,但是告诉老师说,这些都是高智商的学生,可以给他们进阶训练,结果经过一年,他们重新去调查这些学生,发现这些学生的智商都真的变高了。
你的认知,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这样的效应也被称为“比马龙效应(Pygmalion Effect)”。
写在笔记中的梦想常常胎死腹中的原因,归纳为四点。
第一,没有想清楚自己真正要什么。
第二,没有想清楚达成的可能道路。
第三,没有想清楚需要采取的所有可能行
第四,没有想清楚需要面对的可能问题与风险。
提高实现率的DRAW计划笔记法
所以,让我们对症下药,用“DRAW笔记法”来提升你写下来的梦想笔记的成功率。
“DRAW笔记法”分别是指:
√ Destination 确认目标。
√ Roadmap 画出路线图。
√ Action 列出行动步骤。
√ Warnings 评估风险。
Destination 确认目标
Destination 确认目标
我想要达成的目标,达成后具体是什么样的景象?这个目标对我来说的价值是什么?记下这个梦想,是因为我想变成什么样子的人?这前后我要有什么样的改变?
想清楚自己所要的方向,这样即使迷航,也知道怎样回到正轨,也就能朝着真正梦想的方向前进。
Roadmap 画出路线图
最好能在出发前,先画出你和目标之间的地图。这样就算一时走错路,也知道怎么回到主要道路上。
Action 列出行动步骤
然后才列出真正的行动步骤,并且想办法找出最适合自己当下执行的那一步。
Warnings 评估风险
■ 写清楚,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写下目标、写下地图、写下行动、写下问题,就会成为实现的预言。
建立观点的笔记练习
四个具体的写作步骤。
“写作输出”可以加速学习与成长、训练独立思考,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写作的人,我对这句话深表认同。写笔记,其实也就是在写作,写作的关键在于建立观点,有观点的文章是好文章,而有观点的笔记,就是可以创造与改变的笔记。
练习列出重点
第一个写作练习是列出重点,看似简单,里面却有些小诀窍。技巧是:
√ 先抓出你看到或想到的几个重点。
√ 用关键字或关键句简练地描述这些重点。
√ 尝试列出这些重点,列出时思考它们的次序。
√ 撇开原文、原话,尝试用你的话说明这些重点。
√ 想想看有没有原文没提到的其他重点。
把重点列出,并排出次序,然后针对每一个重点做阐述,这能帮助我们在大脑中建立自己可以理解的清晰架构。
练习穷举范畴
第二个笔记练习,是尝试去穷举你所面对的问题、知识、事件与思考的完整范畴。技巧是:
√ 思考一个事件背后的世界现象。
√ 想办法穷尽背后世界现象的所有面向。
√ 为这个世界现象作分类定义。
练习分析追问
第三个笔记练习是,追问每一个论点、说法、“为什么”,自问自答,把自己想到的“因为……所以……”写出来。
关键的技巧则是不只“往前”,也要“往后”追问。
往后追问这个做法的成因,往前追问这个做法的影响,然后串连写出有效的“前因后果”观点分析。
■ 练习翻转想法
第四个笔记练习,则是在前三个练习或思考都结束后,帮助你尝试挑战自己,创造独一无二的观点,练习时多问自己“但是……”“如果……会怎样……”“还有可能……”“为什么不?”这样的问句。
任何事情都会有反面,不同的前提会导出不同的结论,所以在练习时,试着给自己一个多角度的挑战,写出翻转的想法。
激发笔记灵感的心流
先写,再想
如何实践“先写,再想”?
做法一:“跳着写”,脑袋里奔出什么内容,就立刻写下,即使没有逻辑或没有承先启后的关系都不要紧,跳着一段一段地快速写出脑袋里所有的东西。这种做法常常可以写出一篇文章的许多血肉,甚至发展出自己原本完全没有想到的概念。内容零散没有关系,后面再慢慢重新组织。
做法二:“逼自己像逃跑一样书写”,完全不要在意语法与错字,仿佛有一个不继续写字就会把你吃掉的怪物在后面追赶你一样,你一定要一直“吐字”出来。这种做法常常能激发出很多关键字、激发笔记灵感的语句。把它们先记下来,后面再慢慢润稿修饰即可。
在执行“主题树状笔记法”时,采用的三个主要策略。
1. 抓大重点,展开多条主题线
我无论是在构思一篇文章,读一本书,还是上一堂课,开一次会,总之在做这些笔记时,第一个思考的问题都是“先抓出大重点”。
2. 尽可能把内容转换成树状大纲格式
有时候笔记内容一开始是描述性的,例如我可能在书里读到这样一段话:“执行深度工作,有价值的工作。不要再用事情本身重不重要来区分,而是要思考需不需要我运用专业能力,完成后会不会有高价值,是不是有助于自我实现,来决定事情是否重要。”
如果整理成笔记,就将之转换成树状大纲格式:
多在主题线下延伸思考
最后补充一个一定会采用的策略,在前面的范例我其实已经提到了,就是在这样的主题树状笔记内,我会利用更深一层的阶层,重点记下我的延伸思考,让我的笔记内容,超出原本的内容。
而且应该说,正是这样的主题大纲笔记法,让我能轻松地在每个主题、每个子重点下,继续延伸我的思考。有自己思考的笔记会更有意义。
写下可以重复利用的经验架构是什么。
这时我在文案设计的元经验笔记写下:
1. 打动人心的一句大标语。
2. 这个活动需要你做些什么。
3. 做完后你会获得的具体收获。
4. 什么人适合来参加这个活动。
这就是一个设计活动文案的元经验,不一定是实际经验的内容,但是是实际经验背后的结构。就算每次活动内容不一样,我下次也可以照这个架构开始思考。
整理是稍后处理的最好借口,但只有开始行动才有价值。
我们误以为要整理别人的精华,却忘了真正该整理的是自己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