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件宝,人参、貂皮、靰鞡草”,这是几百年来流传在我国东北地区民间的一句俗语,虽然因社会和自然的变迁后来又有几种不同的归纳,但都没有这一说法远久与贴切。
东北“三宝”都与东北的严寒有关,貂是生活在东北大森林里的一种珍稀动物,形态似狐狸,但体型较小,数量则比狐狸少得多,因皮毛雍容华贵和极佳的防寒性能而弥足珍贵,只有社会上层人物和富甲一方的大户人家才用得起,贵为王公贵族和有钱有势人家的宝。
靰鞡草则是东北地区普罗大众的生活必需品,关东的先民们为了抵御当年零下40多度的严寒,在冬季穿一种用生牛皮缝制的鞋子,满语名曰:靰鞡。鞋中絮草用以防寒,这种草也就被称之为“靰鞡草”。很早以前,东北地广人稀,林茂草丰,靰鞡草随处可觅,秋天割草晒干备用,冬季用时先执木棒把草槌打至散细绵软,然后在靰鞡中下垫上絮,穿在脚上就不惧数九寒天、冰天雪地。这种草梗圆茎长、杆细叶窄,纤维柔长而坚韧,弹性好、吸水能力强,放在坚硬而厚重的靰鞡中做为保温层,对老百姓来说经济实惠,众口铄金推崇一种草,是普惠草根阶层的宝。
人参贵为“三宝”之首,而且世事更叠均未曾改变过,可见人参在各色人等的心目中获得了一致的认同。作为药材,人人皆知人参具有大补功效,据讲长期服用能益寿延年,对某些重疾和因严寒而奄奄一息的人甚至有起死回生的传说。
在我国,野生人参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一带,隐匿在深山老林中,又称“山参”,数量稀少,生长极为缓慢,单只重量能达到一两的人参也要历经寒暑交替生长百年以上,所以就有“七两为参、八两为宝”(老式市制单位,十六进制,一斤为十六两,八两相当于公制250克)的说法。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又因其药效奇特,在人们眼里野生山参从来都身罩宝气、卓尔不凡,价格自然不菲。几年前有报导,一支四两左右重的长白山野生山参曾卖到几百万人民币。现如今人工栽培的人参,又称“园参”,单支只需三、五年就可过两,虽然身价依然高高在上,但无论药用价值还是经济价值都无法与野生山参相提并论。
提起人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它既为名贵药材,也被赋予了人文色彩。人参昂贵的价值诱发了人们追逐和寻觅的热情,人参特殊的生长环境也让试图得到它的人们在茫茫的林海中历尽艰辛甚至生命,无数次失败与成功中换来的经验,经过口传心授、大浪淘沙逐渐在民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人群——“放山把式”。各种文字记载、口头传说则给人参和放山把式蒙上了一层莫测的面纱,成为故事、掌故的素材。
生活经历的使然,一次偶然的机遇让我走进了这层面纱的背后,亲历了放山的过程以及与人参有关的喜怒哀乐,长了不少见识,至今想起来依然回味无穷。
大凡某一种社会或生产活动形成公认的行当,那么就会有行话和行规,如果这种行当再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行话和行规就是外人无法理解的了。比如寻觅采挖人参,在山里的行话叫做“放山”,人参被称做“棒槌”,在放山过程中不能说“讳言”,也就是不能说有碍于挖人参的不吉利话,以免冲了财气。大概有了这种概念也就有了放山行话和行规的基础。象对一些动物的称谓,比如遇到了蛇,在东北人们俗称“长虫”,甭管它有毒还是无毒,虽然它的出现着实的吓了你一跳甚至对你构成了危险,只能管它叫做“钱串子”,遇到了老鼠,虽然晚上它偷吃了你一路辛苦背上山的宝贵口粮,还得亲昵的称它为“小媳妇”。凶猛的山中之王老虎却成了“山猫”,熊成了“黑瞎子”,放山人那种无畏与乐天的自信让他们对猛兽是如此的蔑视。放山人走的是密林,行的是峻岭,上山下坡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摔上一跤,这显然不是一件好事,但放山人自有一番说词,向前摔倒的,称之为“拿了个片”,向后摔倒的称之为“坐了个墩”。什么叫“片”和“墩”呢?这可能就要多费些笔墨了。通常人参都只有一根主干,在主干侧面因生长年代的不同匀称的长有不同数量的枝杈,每个枝杈上有五片叶子,头年初生的人参,只有主干和三片叶子,叫做“三花”,第二年长出五片叶子,变成了“巴掌子”,以后则随着生长年代的增长,逐步开始分叉,从两个叉一直到六个枝杈,分别被称为“二甲子”(两品叶,注:品,读“匹”音);“灯台子”(三品叶);四品叶;五品叶;六品叶。据说完成一个轮回需要一个甲子,也就是60年,传说还有一种珍贵而特殊的双胎人参,从体征上看就是同一根系上长有两棵秧,这种人参一般都体形大、分量重,是放山人梦寐以求的,但放一辈子山也未必见得到,全凭运气。它的叫法是在人参品名前加上“双胎”两个字,如“双胎四品叶”、“双胎五品叶”等等。如果你遇到丛生在一起的人参,最大的人参是六品叶,就被称作“片”,最大的人参是五品叶,则称作“墩”,四品叶打头的就叫做“撮”。所谓的“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寄”,在山上真的跌了一跤,虽然屁股摔得生疼,你只能告诉别人说:我拿了一个“墩”,美好的憧憬大凡建筑在痛苦之上的。
在山里可以听到许多与人参有关的民间故事,我听到最凄美的就是“棒槌鸟”的故事。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对恋人,小伙子叫王刚,家境贫寒,为求两人生活幸福只身冒险进山挖“棒槌”,不幸命陨深山。姑娘朝思暮盼苦苦等过了几个春夏秋冬不见郎君归来,每日里到森林边呼唤,最后思念成疾而亡,死后化作一只斑斓小鸟,鸣叫着“王刚、王刚、王刚哥——”,在森林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飞来飞去找她的心上人。据说这种鸟特别爱吃“棒槌籽”,棒槌鸟经常出没的地方肯定有“棒槌”,人参籽随鸟儿的四处栖息而八方落地生根,这也是“棒槌鸟”名字的由来之一,所以也有人循着棒槌鸟的声音去找人参的。在深山里每天都能听到“棒槌鸟”的叫声,听起来就是这种老百姓告诉我的“王刚、王刚、王刚哥——”的节奏和韵味,至于跟着棒槌鸟去找人参,都是传说,放山人最相信的还是自己。
放山把式进山采参大多数都结伴而行,人数2~10人不等,相互之间没有比较融洽的关系是走不到一起的,放山人崇尚“和气生财”,在放山的临时小集体里,等级制度依然森严,放山的头叫做“把头”,由熟悉山形地势,山林生活经验丰富,处事公平,有长期放山经历、管事能力强的人担任。放山把头在放山期间说话拥有绝对权威,人参差不多都长在深山老林中,林海浩瀚,树木遮天蔽日,人迹罕至,根本没有道路,把头的经验和才能几乎决定了放山人的命运,对山林特性不熟的人就是有诸如指北针这样的科学仪器也是惘然,何况遇到矿脉指北针也会失灵,在如迷魂阵般的原始森林中不迷失方向要的是超出常人的本事,因放山迷路而失踪丧生的确有其事,并非危言耸听。放山的把头就是在茫茫林海中驾驭着一叶扁舟的船长。据说,生长人参地界的山林、草木、阳光甚至空气都超凡脱俗,有前人云:山,漫坡高崖,不存水迹;林,高低落错、亭亭玉立;草,疏密有致、叶面翠滴;光,日照绵长、碎银撒地;气,清新流畅,干湿相宜。经验丰富的把头能够把这些条件综合考虑品位出其中的奥秘,这绝对与个人的悟性和经验有关,一个真正的放山把头每年上山都不会空手而归的,在山里人的眼里,能够被大家所认可的放山把头,可以说是百里挑一的人物。
放山群体的二把手叫做“边棍”,此人如果没有丰富的放山经验和独门功夫也是不会得到同行信任的。我们这次放山的边棍就是个古怪精灵高深莫测的人,他们家上溯几代都是关东山的放山把式,解放前和允许单干的年代挖到人参大的卖掉换钱,小的集中移植到大山中隐秘的地方继续培育,然后一年一次在人参开花结籽但籽粒未红之前给人参松土,据说这样可以加快人参生长,同时把人参秧齐地面掐断,让别人无法发现。在行内这叫“插参”,仍属山参,但成为商品的周期比纯粹自然长成的山参短得多,一苗“三花”大约只需15~20年就可以出货卖上大价钱,至于质量和品相方面即便是业界高手也很难分辨得清楚。
放山把式每年进山时,通常希望能带上一至两名新手,据说新手容易“开声”,也就是首先找到人参的机会大。头一年上山的叫做“初把”,第二次再去就晋级为“担担钩子”,到了第三次才能被认为是“放山把式”了,大概和学徒期满的意思差不多吧?放山是讲究季节的,大都在东北大田地里的玉米红缨初露的时候,放山人就应该收拾行囊上山了。这个季节山里人参的籽粒刚刚成熟,颜色艳红眩目,在黑土绿草中特别显眼,容易寻觅。不过,用不了几天功夫待籽粒饱满就会斜沉到一旁或隐没在草丛中,增加了发现的难度。一棵人参结籽十几到几十粒不等,这要看它生长的年代,莆团样的长在人参主干茎的最顶部,俗称“榔头”。
放山人的装备十分简陋,虽然这个时候天已入伏,但是每个人都必须带上一件棉袄,一张狍子皮,一件工具,或是镰刀、斧头或是锯。每个人的给养是20斤小米、1~2斤豆油和一包食盐。火柴和炊具自然是不能忘记的。
上山的第一天是为自己搭建一个临时的住所,称为“戗子”,地点一般选择在地势开阔稍有漫坡,干燥避风、近水源、远灌木的山根下。所谓的“戗子”实际上就是一个侧面轮廓为梯形的窝棚,两侧的斜面搭棚,而中间却没有盖,因为戗子中间的地上要设一个火塘,上面自然不能有盖,所有的建筑材料全是就地取材,除了木头就是草。以小树干为骨架,以草当顶,遮风避雨,时代也在进步,我们放山时已经有了塑料布这种产品,所以戗子的房盖内层苫上了一层塑料布,比起山中的先民们也算有了点现代化的气息,至于睡的地方只能席地而卧,地上先厚厚的铺上树枝再铺上青草最后上面铺着狍子皮,一张床就这样铺成了,和以前放山人的睡法一样。之所以一定要用狍子皮是因为狍子皮的毛杆中空挺直,不赶粘,有良好的防潮性能。
戗子中的火塘是放山人活力的源头,取暖、做饭、保健康、保安全都离不开它。火塘里通常是用三截大海碗口粗的原木品字形摞在一块儿,火在三截木柴的缝隙中间点着,从里面向外烧,看似简单,但却实用,长短依人多少来定,顺在戗子过道中间,要同时满足每个人在自己的铺位上就能烤到火,山上的这段日子全靠火塘给了我们温暖、无恙和安全。长白山的深山老林本来就是动物的家园,老虎是难得一见了,但不乏野猪、棕熊、蛇、虫等对人的侵扰和威胁。有了火的护佑,放山人才可以天作被、地作床的放心酣睡。曾经想起小学老师教过我们的“火促进了猿向人的进化”,设身处地对火的伟大作用有了更深体会。
放山时的睡觉方式与正常的睡觉不同。按照传下来的规矩,大概睡3个小时左右就要起来烤火。戗子中间火塘的火自上山燃起到下山时才熄灭,人离开戗子时就要把火闷住,熄掉明火留下暗火,人回来后再重新燃起明火,做饭时要旺火,睡觉时要炆火,这种烧火的本事也是放山把式的基本技能。烤火为的是祛湿活络,防止生病。虽然时值夏季的伏天,山外酷暑难当,原始密林中却阴凉潮湿,早晚和夜间都要披上棉袄。睡的地铺仅靠青草、树枝和狍子皮隔垫,短时间耐得潮气,时间一长轻则关节酸痛伴你一辈子,重则可能某天早上就起不来了,老放山的都这么说。所以夜间一定要起来烤火去除体内的湿气,暖和肢体。烤火的部位和火候也是有标准的,重点在后背和腰部,尤其要烤后腰部,一定要把后腰部考成紫红色并且有一层细细的汗珠才算做足了功夫,这项功课每天必修,虽然无人强制,但人人认真。大家都明白,发财不成反倒落下一身病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有一个疑惑至今也没有解开,放山一行人中没有任何人带手表或闹钟的,那时农村的经济条件就是家里有手表和闹钟也舍不得带出来,可到了时间肯定有人把大家从熟睡中喊起来烤火,从没有耽误过。只能说这是放山老手经过多年山中生活的历练,已经成为了一种本能吧。
大山中森林里的白天时间短,放山人一天只吃两顿饭,早晚各一顿。饭也是依照老规矩,小米子油饭,小米煮成干饭加上几勺豆油就是放山的传统主食,这种饭比大米、高粱米、玉米做饭用时短,抗饿。至于吃的菜就是随身带来的咸菜、大酱和在放山时随手采摘的蘑菇、野菜。同样东西,场合不同观念迥异。榆黄蘑、素鸡蘑、松针蘑和猴头菇(山里人俗称:狍子屁股)等在城里人餐桌上煨在鸡鸭高汤中被尊为“山珍”,在放山人碗里相伴滴油点盐清汤寡水,就是大白菜。环境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依照惯例,放山人上山以后,只能在举行开山仪式之前洗漱一次,下山之前再洗漱一次,中间是不准洗脸的。开山仪式是放山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在正式上山找人参的这一天,要举行开山仪式,事先要准备好山神、水神、树神、草神、随叫随到神五个神牌,在山上拜祭时神牌用黄草纸折叠而成。供品有白酒和饺子,饺子要在山上包,白面皮、红糖馅,饺子不能有摺,这也是为了图吉利,数量与上山的人数相同。放山人供奉的鼻祖是“山神爷老把头”,凡是靠森林吃饭的生计,山神爷老把头受到至高无上的敬畏,山里人都知道伐木后留下的树墩是绝对不许人坐上去的,祖辈流传下来的说法,那是老把头的饭桌。前面提到的那五个神其实只是副手,山神爷老把头的神位那就尊贵多了,要在附近找到一棵高大的柞树才行,学名叫做“橡树”。找到这棵树以后在树上用斧子砍下一块老皮,露出白碴,这就代表山神爷老把头的牌位了。然后一干人等在放山把头的带领下,在山神爷老把头神位前,其实就是那棵大柞树前面,摆上五神的牌位和供品,把头手持一杯水酒先行下拜,其余人随后齐齐跪下,把头这时口中念念有词:山神爷老把头,山神、水神、树神、草神、随叫随到神,我们哥儿几个这次上山惊动了诸位,先敬上一杯水酒,请山神爷老把头保佑我们万事平安,让我们哥几个多挖“棒槌”,发财回家。然后把酒绕圈洒在神牌周围,全体磕头三通。仪式结束,供品饺子每人一个吃掉。
放山还有许多特别的规矩。放山的唯一目的就是能够挖到人参,是放山中最重要的事件,所以围绕着挖到人参的前后过程其规矩更是严格。放山时,放山把式按一定的队形沿着山坡走,从山头向下排列,把头在最上面,边棍在最下面,每个人之间的距离要看当时的山势和树木的茂密程度而定。放山人手里都拿着一根“梭拨拉棍”,酒杯粗细,直立过顶,棍子的前端削尖,放山的人都喜欢用鱼鳞松的“梭拨拉棍”,这种棍子即轻又结实韧性又大。“梭拨拉棍”的功用多多,一是山中草木茂密,寻找人参时要用这根棍子拨开灌木高草,二是遇到山路崎岖可以作为拐杖,第三遇到“钱串子”之类的威胁也好有个防卫的家什。
从发现人参直到把人参挖出来,大致有“喊山”、“接山”、“报名”、“贺山”、“踩山”、“起参”这些过程。放山把式搜寻到人参后一定先要仔细辨认,确认无误,就要憋足了劲大喊一声:“棒槌!――”来召告同伴,这叫“喊山”,听见的人马上就要回问:“什么货?”,这叫“接山”,发现人参的人随后要报出人参的名称,比如“二甲子”、“灯台子”或“五品叶”等,这叫“报名”,其它人接下来就口中念叨着“快当、快当、快当……。”边祝贺边向找到人参的地点聚集过来,这叫“贺山”,大家看过后再以发现的人参为中心排成一列搜寻周围还有没有人参,这叫“踩山”,因为在一个地方发现人参,就说明当地的环境适合人参生长,根据经验在附近找到人参的机会特别大,所以“踩山”被放山人视为一条找到更多人参的捷径。
找到了人参还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真正的技术活还在于挖参的技艺,放山把式管寻觅到人参叫“拿到棒槌”,“挖”人参”叫“起棒槌”。即便“拿”到了人参如果“起”的功夫不到,损伤了人参的须条就会让人参的商品价值大打折扣。
据说在早年间,到了秋季放山把式把棒槌送到山货庄去交易,山货庄收购人参一定要找到一苗(称呼人参的行话)被称为“领包货”的“棒槌”以后才肯开称交易,领包货的标准着重点在外形,重量也要考虑但不是决定因素。人参的品相主要看身形、须条、露头,颜色和纹路,查露头的凹点能够算出参龄,看茎块颜色和纹路能判断生长的土壤和品质。人参从身形上分大致有疙瘩参、蛤蟆参和牛尾参。须条完整无损、茎块纹路深而密、颜色暗黄、色泽均匀、酷似人形的线露疙瘩参为上品,作为领包货的首选,价钱也往往比同等重量的人参贵许多。所以,据传说以前也有个别不良之徒钻山货庄注重人参品相的空子,采用移花接木的造假手法,拼接出假的领包货以骗取不义之财的。要知道,人参买卖的都是“水参”,也就是新鲜的人参,在新鲜的人参上动手脚又要保证纹路、颜色、须条让人在买卖过程中看不出破绽来,造假手法之高让人匪夷所思,看来真的是哪里有超常的利润哪里就有超常的罪恶。不过,能开山货庄敢做人参买卖的想必也都不是等闲之辈,看走眼收到假货的肯定是有,但也实属极个别,只不过上当破财的事儿一旦发生会在行内口口相传作为警示,人们有些草木皆兵反倒显着造假的人多得防不胜防了。真正的放山把式绝不会干那种以假乱真坑害别人的阴损事。
人参这种植物的确有些特殊的地方,比如虽然人参的茎块长在地下,但是它的根须又都是从地下全部向地表生长,所以有经验的放山把式搜寻到人参以后往往在距离人参尺把远的地方就会留步,免得踩坏了人参。挖人参有专用工具,有钎、锯、斧、刀、铲等,这些工具都是特制的,形体比较小,称呼这些工具时,前面一定要冠以“快当”二字,比如管挖人参的钎子就叫“快当钎子”,而且属这支钎子最为特殊,专业级的钎子必须用鹿骨制做,据说用鹿骨制做的“快当钎子”挖人参,无论用多长时间,钎子尖的形状永不变形。这些工具的尾部一律坠以红布,以前有人讲这是为了避邪,其实就是为了醒目,工具坠以红色,放在绿草中不容易丢。同样被神话的是挖人参时用的一根红丝线,这根红丝线大概有二尺长,两头各系上一个铜钱。很多神话小说中把这根红丝线的作用描写成是为了防止人参见到人以后回在土中遁去,所以要用一根红线把它拴住。这根红丝线的确是拴人参的,但却不是怕它跑了。到了秋天,人参的“红榔头”都比较重,它的干茎已经不堪重负,一般的都歪倒在一旁,在挖人参的过程中,非常容易折断人参的“露头”,为了保证人参不受损害,开挖人参之前就要把人参秧固定住,方法就是折三根树棍,两根与人参秧等高相距二尺等距的竖插在人参秧左右,一根横担在“红榔头”之下搭成支架,然后用这根两头带铜钱的红丝线把支架和人参秧缠在一起,这样就把人参秧固定了。既是为了方便也是为图吉利,固定人参秧的时候不能打结,打“结”有办事不顺利的意味,所以只能用缠绕的方法。挖人参的时候一定要十二分的小心,先在离人参大约一尺以外的地方用“快当钎子”朝着人参根部方向向下挖空,然后伸手进去把土一点一点的抖动下来,就这样边抖边挖,直到把人参的茎块和须条完整无损的取出来。这个过程可是个慢功夫,野生人参生长的土壤千差万别,什么地方都可能长,不然准备那么多稀奇古怪的工具干什么?待细心地把土抖净了,人参才能露出真实面目。干这个活不是人人可以干的,由把头指定一个能够胜任的人专门来挖。挖出来的人参要立刻用青苔包好,由专人保管。在以前,挖出来的人参要用红松树皮制做一个“人参包”来包人参,做人参包需要整张的红松树皮,一个至少二尺见方,没有50年以上的树龄是取不下这样大张树皮的,俗话说:人怕打脸,树怕剥皮,这样做对珍贵的红松来讲是一种无妄劫难,国家林业部门早已明令禁止,加上做一个人参包费工又费时,人们嫌麻烦也就免了,改用青苔包裹。
如果运气好,放山的时候能发现“撮”以上的人参,就要做一个特别的标志以示庆贺和祝愿。这就是拉“连山皮”。连山皮用两条巴掌宽的椴树内皮组成,一条丈余长,以发现人参的地点为基准把树皮铺在山坡上指向自己的家乡,另一条长约三尺,搭在长树皮靠近人参的一端成十字形,若今后有另外的同行发现这个标志就会知道此地曾经发现过“片”、“墩”或“撮”量级的人参,自然对这个不凡的风水宝地会多加留意。放山人就是纯朴,自己发财也助人发财,崇尚有财大家一块发。
人有的时候是要靠一点儿运气的,鄙人的运气在放山这一段时间里可以说是鸿运当头,正式上山的头一天,大概还不到两袋烟的功夫,就发现了一苗人参(这也是放山把式的标准说法),当时感觉热血嗡地涌上头顶,眼前似乎出现了一大片红榔头,定睛仔细观瞧,不知怎的,竟然是越看越有点不象,于是轻声呼唤离我最近的边棍,他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匆匆赶过来,随着他的走近,我反而冷静下来,大约在边棍和我有七八步远的的时候,我就手指着人参问他:是不是棒槌?几乎在他点头的同时从我胸腔中迸发出一声大吼:棒槌!―――。这一声断喝显然足以惊动整条山坡的任何角落。没有人马上接山,好象一首美妙流畅的歌曲遇到一个长休止符,那一刻无人知道下面的乐曲将会如何演奏。远山的回音慢慢沉寂下来,边棍轻轻的接了一声山,真是“有理不在声高”,边棍权威的肯定解除了所有人的惊惑。随着我和边棍的一问一答,整个山坡上“快当”的祝贺声此起彼伏,同伴们开始聚拢过来,个个眉开眼笑。开门红,把头自然高兴得很,当然最高兴的还是我,今天刚开山自己就头一个发现了一苗“三品叶”。大家开始踩山,大概没过十几分钟,又听到边棍喊山,在离我发现第一苗人参几十米的地方边棍也发现了一苗,第一天的战绩不错。吃过晚饭后,大家议论起来,把头讲:当时听到我在喊山,心里一阵紧张,真担心让我这一声把山喊炸了,后来听到边棍接山,他这颗心才算放了下来。
第二天,换了一个方向放山,这也是出于了解附近山形地势所做的安排,这边的山就比头一天的山要陡一些,所以行进速度比较缓慢。带着第一天的兴奋,自己的信心更加充实,知道这是碰到了好运气,我有什么放山的本事?都是道听途说,现买现卖,人参撞到我枪口上罢了。不过,一个小时以后又让我的血压升高了一回。由于山势比较陡峭,放山又要横着山坡走,显然比走平道要费力得多。正觉得不耐烦的时候,看到前面有一块稍平坦一点的地方,就朝前走去,打算走慢一点歇歇脚,猛一抬头,看前面竟然有一片人参!总共有十几苗,心里一阵激动,怦怦的心跳声都能清清楚楚的听到了,这就是以前放山老把式给我说过的“一撮”人参!有一苗“四品叶”打头,以下依次是“灯台子”、“二甲子”、“巴掌子”和“三花”。这次我多少有了点经验,仔细验过了人参的枝、叶和上面的“红榔头”,带“榔头”的人参有七、八苗。我憋足了丹田之力再次喊山,这次大家接山及时、连贯,会聚过来一看,兴奋异常,特别是我的房东,在本次放山中专司挖人参的放山老把式,喜出望外,说放了几十年的山真正见到能拿到“一撮”人参的不多见。把头笑逐颜开,虽然不是自己拿到的人参,但这是大家的好兆头,张罗着找椴树皮,对方位,忙着拉“连山皮”。
当天下午,边棍又拿到一苗人参,竟然是十分罕见的“双胎五品叶”,真是让人开眼,人参秧秆有筷子粗,扶直后“榔头”有齐胸高,大家极度兴奋,都在猜测和想像起出的人参肯定小不了,不爱讲话的边棍也变得话语流畅起来,放山世家出身的他,什么世面没见过?能高兴成这样子,看来这苗人参定是大山货,这就意味着我们发大财的希望就在眼前了。休息了一袋烟的功夫,把头情绪振奋地一声令下,除了起人参的以外其余的人开始踩山,这是本次放山踩山时间最长最密集的一次,一直持续到当天收工。收工前这苗“双胎五品叶”现出了原形,乍一看让人一惊,人参肩头足有两指粗,估摸着整支人参怎么也有五、六两重,再往下看就让人大失所望,这苗人参虽然是双胎,但是因虫蛀或某种植物病害,茎块绝大部分已经烂掉了,后来去卖的时候称有九钱重。也许正应了那句话: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大家一路惋惜回到戗子。总的还好,今天过得跌宕起伏,有欢乐、有惊喜、也有叹息。
入夜,大家带着劳累和对明天的憧憬进入了梦乡。半夜时分我被人喊起烤火,惺松朦胧中发觉有什么不对,等完全醒了过来才发现天在下雨,雨滴打在戗子上、林中的树叶上、空地的草丛中,淅淅沥沥响成一片。这可不是在花园的风雨亭中听雨观景聊发幽思的时候,现实的情况让人忧心,用树枝青草铺就的地铺下面雨水已经涓流漫过,借着火光看到戗子周围到处在淌水,多亏我们此行有几个经验丰富的放山老把式,宿营地选在了不积水的漫坡高处,搭火塘的时候又在火塘四周培上了高于地面的土坎儿,雨水浸不到燃着的木柴。火在三块品字形的木段中间燃烧,雨滴也奈何不了它。雨中烤火的滋味的确特别,可以想见如果没有火,几个人淋着冷雨畏缩在漆黑的山林里感受的滋味可能更特别。
雨一直下到次日清晨,雨后的林中到处湿漉漉的,大家被迫歇工有两个时辰。下午顶着草木的露水继续开工,衣服裤子不久就湿了半截,既然想当放山把式就得吃点辛苦吧。还不错,临收工前其中一位放山把式又拿到了一苗“四品叶”。接下来的两天每天都有一苗人参的进账,把头和我的房东都有收获,边棍再次开声,拿到了一苗“灯台子”,个头虽不大,却让人心情好。这专业和业余的就是有差别,我在后来的几天一直没能再喊上一嗓子。
连续多日拿到人参大家情绪一直不错,把头和边棍为了扩大成果商量着不断变换搜寻的区域。但接下来的几天大家都是空手而归,焦躁的情绪悄悄的在部分人中滋生,放山的第九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那天下半晌,我们正在一片阔叶混杂林里搜寻,猛然听到远处一声粗旷的呐喊“棒槌——”,紧接着就有人在近旁接山问货,回答好像是“两品叶”,众人口念着“快当”向喊山方向聚拢。听声辨人,这次喊到“棒槌”的是和我一样的一位初把,这是他上山以来的第一次开声,我边走边为他高兴。到了近前觉得气氛有些异样,喊山的人蹲那里默默不语在低头卷烟,把头站在一旁脸色煞白,边棍远远地躲在了一边,其余几个后赶来的人看过喊到的“人参”也都转身离开,没人说话。我趋身向前端详了一下,不看则已,一看心中不仅暗暗叫苦,哪里是什么人参?当地老百姓叫它“刺果棒”,放山把式喊它“人参幌子”,这种植物的学名好像是“五茄参”,也是一味中药,枝杈、叶序和人参相似。长成的五茄参枝干带有尖刺,叶脉和颜色比人参深得多,比较容易和人参区分。但是五茄参的嫩苗,特别是只有两个分叉时,鲜绿无刺,摸样酷似人参,明显的区别是人参有“榔头”,五茄参没有;人参的叶面有细细的毫毛,对着光线看没有明显反光,五茄参叶面平滑光亮。想想这位肯定是久无成果心烦意燥,把“人参幌子”当成了“棒槌”。这是喊错山了,仅仅是喊错山,没人接山还不算过不可恕,如果有人接山问货,这边又报了“棒槌”名,就铸成大错了。依放山规矩谓之“炸山”,是放山最忌讳的事情,结果只能是打道回府,下山回家,哪怕是头一天刚刚上山。接下来的事情谁都能想得到。次日,众人背着没吃完的米和我们拿到的“棒槌”踏上了回家的路。
我们到家以后不几天,村子里另外两个放山把式背着米口袋上山了。二十多天后满载而归,其中有两苗“五品叶”。他们在山中搭的戗子离我们住过的地方不远。据我们的把头后来说,如果没有“炸山”的事情发生,回家的那天原本打算是去后来这两个人去的山场,至于没去成那是山神爷老把头就让我们发这么多财,天意不可违。放山人笃信规矩,按规矩行事心安理得,至于这规矩是否合理,没人去想。外人看有些规矩未必都富有理性,因循守旧会给人留下许多遗憾。几十年过去了,当年一同放山的前辈和弟兄们还在坚守“规矩”吗?衷心祝福他们放山走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