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你好!
我是李斌,很高兴与你分享自我发展心理学。
在这里,我会把我在陈海贤老师的专栏课程里学习到的内容分享出来,希望对你有帮助。
上次分享说道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并通过强化,把它变成新的习惯。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在真实生活中却很难。
为什么?因为旧经验太过牢固。所以要击败旧经验,我们就必须理解它的工作原理。
今天,来讲讲让旧经验根深蒂固的最重要的心理机制——心理舒适区。
心理舒适区本质:熟悉的应对方式
首先,心理舒适区并不一定意味着舒适。
其次,心理舒适区意味着熟悉的环境吗?其实也不是。
所以,真正的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走出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我们走出熟悉的环境,而是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行为上的应对,也就是对具体事情的应对。
比如:遇到危险时,选择战斗还是逃跑;在工作上遇到困难的任务,选择解决问题,还是拖延。
第二层,对内心的情绪应对。
心理舒适区带来控制感
现在我们知道了心理舒适区是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应对环境和问题的方式。
那么,这个舒适区到底有什么好处,让我们想要不停用它,明明想要改变,却总也改不了呢?
简单来说,它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控制感。
“控制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人安全感的来源。我们大部分的应对方式,最初是用来应对焦虑的。
我们越是感到自己受了威胁,感到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会越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
而走出心理舒适区则意味着,你放下了原来所使用的应对焦虑的武器,重新去面对焦虑,寻找新的适应办法,这是情感这头大象很难忍受的。
所以,对焦虑感的回避和对控制感的需要,经常会让大象重新回到它所熟悉的应对方式上来,这就是为什么改变这么难。
心理舒适区最特别的地方,我们会用自己的应对方式去建构生活,而不是根据生活选择一种合适的应对方式。
新的应对方式,能够让她去享受现有的幸福和快乐,并从中积累新的经验。这就是改变的意义。
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讲了什么是真正的心理舒适区,知道了心理舒适区的本质是熟悉的应对方式所带来的控制感,正是对控制感的渴求,让我们难以改变。
建议你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找一找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欢迎把你的发现留言分享给我。
在下一讲中,我们将学习一种很实用的技能,给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拍个X光片,看清它精细的内部结构。
我们下一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