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总喜欢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我们的一切,在生活上,会分享自己的在雨天一闪而过的感想,在戈壁沙漠上会分享大自然的“力量”。在购物上,会分享自己刚买的“Hermès包包”以及新买的Iphone手机。”,社交产品的领域一直是“是非之地”,社交产品社交内容也一直在转变,从内容至图片再到视频。那微信的可见三天功能背后到底出于什么逻辑?
一、隐私感
前段时间突然对自己朋友的朋友圈开始非常关注,随后便点进去浏览“老友”的朋友圈,但是后来看到“老友”的朋友圈设置了“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作为从事互联网行业人首先想到的是为什么微信可以设置“最近三天”这个功能呢?到底某类人什么需求。针对这个问题我还询问了使用过这个功能的朋友,他们的给我的回答是这样的。
朋友A:由于工作原因客户越来越多,不想让别人知道过去
朋友B:在职业规划上加了一些导师,看到导师朋友圈都是一些正能量的东西,感觉自己朋友圈以前太多没有营养的东西,所以就用了这个功能。
其实在经过几款社交产品对比后发现,大部分主流社交产品在社交上玩法层次上还是比较复杂,其实主要是针对用户的”多重心理“,不同的用户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有着不同的心里。现如今我们生活有一半是在互联网生活里。这其实把人们裸曝在“太阳光底下”。在网络时代上讲隐私是非常“可笑”的事情,但不代表人们不追求“隐私”。我们在加别人微信后的第一步更倾向是进朋友圈把信息都看一通。但是如果一点进去,只能看到最近三天,会有一种“不满足”的感觉,其实我们总想掌握别人“隐私,却不想自己的信息被人掌握,这让我们更关注守护自己的隐私。
@深圳-开发-粽子
对于熟悉的人设置了这个,我不会生气但是会有一点小不爽
@佛山-需求-宝宝
我觉得三天设置可见这个功能是不错的。不仅是在设置者还是被屏蔽者的角度去考虑,三天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被屏蔽者不会完全看不到朋友圈,三天内的情况可以看到,对于很多泛泛之交来说已经足够了,所以也不会因此觉得要拉黑,顶多就有点不爽;对于设置者来说我在保护隐私的同时也不至于把人都拒之门外,三天刚好。
二、更新形象
我们处在不同的阶段,自我品味、风格等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时代我们对觉得自己的形象非常重要。特别在刚认识新朋友的时候,我们总不想给别人一种”不好”的感觉。我们总会把最好的一面拿给别人“欣赏”,微信可见三天功能背后也满足了人的一种需求”更新形象“。在微信里面我们相当于一个”虚拟人“,我们相当于被赋予真实身份。回想起一个女性朋友在使用微信的场景。
故事场景:某天晚上我与朋友在咖啡厅喝着咖啡,她打开微信朋友圈在疯狂删除自己之前的朋友圈。当时我问了他一句:“为啥把朋友圈都删了呢。”她回答我认识了一个很帅的小哥哥,之前照片都太丑了,不想把自己丑的照片展示给别人看,便把朋友圈删除了。
其实从这个朋友的使用行为能看出一群人,这群人在微信对自己进行形象管理,把以前的朋友圈都设置为自己可见或者删除朋友圈,所以微信推出”可见三天“的功能是从用户的行为数据上做了考虑。
@深圳-电商产品+翠西胡
有人喜欢根据朋友圈来评价人,但是往往是不准确的,设置了3天之后,就省去了这一顾虑,如果他把你删了,反而是好事。因为留下的都是愿意走心的。
三、人性在变(@班主任)
其实微信越来越关注隐私也不是现在的事情了,其实我们能从产品上看出微信在朋友圈隐私上所做的动作。
朋友圈功能:
不让他(她)看我的朋友圈
不看他(她)的朋友圈
允许朋友圈查看朋友的范围(最近三天、最近半年、全部)
允许陌生人查看十条朋友圈
开启朋友圈入口(关闭后将隐藏“发现”中的朋友圈的入口,朋友任然能看到)
其实能上述功能能看到朋友圈隐私的复杂性,为什么社交功能的设计会如此复杂,其实还是产品目标的原因”产品的所有功能都是满足用户的,”其实我们一开始对新生的社交产品满怀期待,期待他酷炫的交互,信息流,更多的是被表面内容的肤浅而吸引。时间在走、产品在变,在社交产品上的收获越来越少,甚至在等待另一个新生产品安抚自己。朋友圈就像那面镜子,不断的映射着我们相同的模样,随着时间的流逝,除了容颜的老去,自身却没成长什么。也许开启“可见三天”的还有一群人,一群对自己渴望改变的,在社交产品上暂时隐去自己身影,直到成长之日才愿发条朋友圈,这时候可能会赢来真正的点赞吧。人性在变,士别三日,便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