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也是有写作的技巧和结构的,先生这篇《秋夜》共分十个自然段。前部分写的是室外的景物,后部分写室内的景物。
开篇写: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乍一看,以为先生糊涂了,怎么重复写一株又一株都是枣树。而不是直接写有两株枣树呢?原来,这是一种奇特的重复修辞格。它是专门来凸显枣树的。这种特写镜头式的表现手法,既强调了两株枣树傲然独立、不可侵犯的精神风貌,又形成全文整体意境中的骨脊,鲜明而又突出。
第二段没有继续写枣树,而是将目光投向天空。那夜的天空,奇怪而高,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夜空非常蓝,闪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写了天空与人间遥远的距离,再写冷眼写出天空对人间的敌视态度。最后,把繁霜洒在野花草上,自然是天空对人间生命的虐杀。这段天空对人间是冷眼相看,运用了拟人手法。用天空和周围的星星象征一切恶.势力的残忍、狡.诈和冷酷。
第三段作者观察到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开得更细小了,瑟缩地做梦,梦到春的到来。小粉红花是一个可爱又可怜的形象,象征当时的弱小者,作者对他们表示深深的同情和鼓励,另一方面,衬托了枣树的刚强。
第四五段写天空变得不安起来,仿佛想离开人间,避开枣树。而一无所有的枣树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这两段是对枣树的赞美,是全文的核心。由此就能明白先生为什么在开篇重点突出那两株枣树的目的了。不管枣树经受怎样的磨难(繁霜的虐杀和孩子们打枣留下的皮伤),他都保持着清醒冷静的心,他顽强不屈、坚韧不拔,就连强大的天空都要离开了。
接下来是一个过度段,“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鲁迅先生用恶鸟发出的动作进行转折。
第七八段我发出了笑声,我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先生用从外面飞进来的小虫乱撞扑灯的现象,来暗指追求光明的志士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自己心中坚定地认为的那点光。
第九段写小青虫的形象特征,为什么不是小黄虫、小黑虫等而偏偏用“青”字呢?这一丁点绿色是作者心中期盼的一点绿色的希望,期盼他们像枣树一样敢于亮剑,盼着这些青年更快地成长起来,和枣树一起投入到抵抗黑暗势力的队伍中来。
第十段“我打了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通篇采用第二人称的拟人手法来写,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是作者赞美的群体,他们是勇敢地投入到抵抗各种摧残和虐杀的、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的革命者。相反,蓝而高的天空,星星的冷眼,月亮的助威以及繁霜等则是指那些为维护自身利益,想要把星星之火消灭在萌芽状态下的黑恶势力。
这篇简短而又有力量的散文现在读来仍有很大的意义。抛开先生当时所处的政治背景,我们就像那些小粉红花和小青虫一样,在各自生活的道路上,勇敢地追求理想之光,在这过程中,难免遇到挫折,要不断地锤炼自己,像枣树那样,尽管掉光了叶子,光着干子,依然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最终让阻拦我们前进的那些绊脚石一个个鬼䀹着眼,带着窘得发白的脸色,逃也似的离开,我们发出了战胜自己、战胜困难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