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说起深圳的印象,我想大多数人脑海里就会涌现出两个字:搞钱。
是的,在深圳的“异乡人”常听到一句话:“不搞钱你来深圳干嘛?”
“异乡人”是深圳的特色之一,为什么这么说?这一说法来源于历史取证。
深圳的前身为广州府宝安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直到1979年,宝安县更名为深圳市,同年成立了经济特区,深圳市成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
深圳的命运在那一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它从难以发展的“小渔村”摇身一变成了经济特区,这无异于土生土长的“村姑”偶然发现自己是豪门流落在外的“真千金”,而豪门“爸妈”来接它回家继承诺大的家产了。
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它与生俱来的基因,它的“起飞”是一个必然性。
起先,许多无所事事的青年男女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从中国的四面八方作潮水式的涌入这座城市。
这座“翻新”的城市此刻也意识到自己正在被注入大量的、新鲜的“血液”,于是,它开始疯狂的焕发新机,长出无数的、新发的树苗。
迅速的成长让它兴奋不已,它要壮大,它要让无数“新苗”茁壮的生长在每一个角落。
但它面临着一个问题,它急切的需要更多有营养的血液和养料。
于是,它开始热切呼唤,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呼唤。
几乎是全国的中坚力量,这时纷纷开始响应。
一时间,去南方、“下海”成了那个年代最热门的话题。
一个崭新的造梦时代开启了。
成功了!它彻底成功了!
有人开玩笑说:“深圳的经济发展比坐火箭还快。”
虽然是开玩笑,但是实话。
深圳在时代的推动下,迅速富起来一大批人,但这些人大多的祖籍都是外省人。
这些人在深圳的成功史记,直到如今还被作为“有营养的养料”,源源不断的吸引人到深圳“搞钱”。
据不完全统计,深圳市将近2000万人口中,有97%是改革开放后迁入的人口或其后人,只有3%即约60万为祖辈世代在此生活的原住民,即非移民。
97%:3%的比例!
3%,就连国足都不敢这么踢吧。
“异乡人”成了深圳的“特产”之一,同时,“移民城市”也成了深圳的标签之一。
不论你来自何方,在这座城市你的饮食口味依然没有走出老家。
街道上各式各类的家乡餐馆,简直比你老家还要丰富。
街道上、公司里、餐馆里、甚至是厕所里,你随便问一句,对面就是“老乡”,有时为了显示亲切,还会用家乡话互相攀谈几句,聊聊来了多少年?做哪一行?差不多时就加微信,客套一句都是老乡以后资源共享等等之类,这点对于湖南人来说,是有很习以为常的经验了。
看吧,明明离故乡几千里远,但深圳给了你故乡的熟悉感。
深圳成了你的“肉身故乡”。
一碗饭一碗水,一张上下铺的铁架子,肉身就安顿下来了。
然而,几个月过去了、几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
没本事没文化的,出售自己低廉的劳动力;有本事有文化的,面临着各种内卷和压力;有一点点本事和一点点文化的,不停的在跳槽、换工作。
有些人住在环境不错的小区拿着薪资养房东;有些人住在城中村的房子里打不尽蟑螂。
你意识到深圳的繁华不属于中层人和底层人,日益累积的落差感慢慢占据你空旷的内心,腐蚀你为数不多的快乐。
买福利彩票成了你下班后唯一的爱好,你不切实际的幻想着哪一日中个几百万。
中了几百万以后呢?会在深圳安顿下来吗?不会!
因为你知道就算中了几百万,对深圳如此巨额的房价来说,你只能买个一般的、远离地铁的、套内面积较小的房子。
安放肉身的深圳是你的“肉身故乡”,安放灵魂的老家成了你的“精神故乡”。
巨大的落差感来袭时,“异乡人”三个字在你的脑海里汇聚成一条奔腾的汪洋,你觉得自己像个被城市掏空养份的空壳。
“肉体故乡”和“精神故乡”开始互相博弈,下一秒也许你会倒头就睡,下一秒也许你在收拾行李。
四通八达的交通和特殊的地理位置让深圳一直处在一个人口流动性极大的环境下,甚至很多“异乡人”今天来了,明天走。
而你,也成了这里面的一员。
在深圳有一点很公平,无论你是才来的、来不久的、来了十多年的、甚至几十年的,只要你决定走,车站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深圳的选择性太多太多,以至于你是个微不足道的沙粒,你离开了马上就有新的沙粒补上,没人会讨论你,因为压根没有预留讨论你的时间。
你走了,带着一具被城市掏空养份的空壳回到你的故乡。
在故乡,当你听到身边有人讨论去哪里打工时,你脱口而出:“搞钱就去深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