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关于器官捐赠的事情,是我一个朋友告诉我的。因为她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记下了自己的名字,当时我想这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决定,她是一个非常棒的女孩。在各种新闻报道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新闻讯息,就是来自器官捐赠者的捐赠,从而拯救了多少生活在很多疾病之中的人们。
今天晚上在看《初入职场的我们》(法医季)时,突然被主持人齐思钧讲的一个故事所感动。他讲到了一位抗战老战士因为工作原因了解人体的巨大价值和医学院的教学资源稀缺后慢慢产生了遗体捐献的想法,但这个想法迟迟没有得到儿子的同意,因为其儿子不愿意亲眼看到父母的遗体被放在隔壁的解剖教研室中,成为教学用具。直到2002年,才最终同意。当听到“他是刘清澜,是刘良老师的父亲”时,非常的感动。当听到刘良老师讲当时送走父亲的场景以及如何与父母遗体捐献后死亡的事情告别时,我想这也是经历了长久的挣扎后才能处之淡然。武汉给捐赠者设立了名牌,正因为这些名牌的存在,给了无数捐赠者家属可以纪念怀念的地方,也给更多人了解到了这些拥有大爱之人的平台。
在节目最后,刘良老师也在人体生命科学馆签署了自己的遗体捐献协议,当刘良老师眼角含泪说出了“我终于可以和爹妈在一起了。”这句话时,作为个体我想是真正和自己生命的释然,是个人为医学大爱的奉献传承。看到这一幕的时候,眼泪流了出来,真的为刘良老师及其家人的这种支持法医、医学事业发展的精神所感动,并深深的佩服。
也正是这几年医疗纪录片、电视节目及新闻报道的传递,器官捐赠、遗体捐赠也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人之于生命,不是死亡了就到了尽头,它仍可以通过另外一些形式延续下去。根据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相关数据,截至2022年7月3日,共有4821869名职员登记人数,截至2022年6月26日实现捐赠人数40517人,截至2022年6月26日捐献器官个数122043个。这些数字一个都不能四舍五入,因为它们意味着生命,代表着大爱,延续着生命。
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在进步,也希望整个社会越来越好,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