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不是我说的,这是亚圣孟子的话,出在《孟子.尽心下》。
自加入简书以来,我发现有的简书里一些鸡汤或偏方中,往往也有假的成分,治疗这个,看好那个,往往带有简友的个人偏见和臆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读者,要一分为二地看,要辨别思考地读,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
孟子为什么能说出“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样的话,这里面有个典故:
周武王是历史上非常出名的贤君,商朝末年,他率军讨伐昏庸无道的商纣王,双方在牧野展开激烈大战。《尚书.武成》中记载:“受(商纣王)率其旅如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没有人与我方为敌),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当时孟子读到“血流漂杵”时,他做了标注,表示疑惑不解,他认为周武王贤明有道,开明仁义,以仁义之师讨伐残暴不仁的商纣王,不可能会出现血流成河的悲惨场面。于是,他边读书边对当时具有权威地位的经典《尚书》产生怀疑,生出“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感慨。
孟子这句话,是一句金句,也是一句警语,是要提醒我们追求真理要有怀疑和批判精神,教给我们如何读书的智慧。开动大脑,独立思考,不要机械地、盲目地、完全地相信书本、迷信权威。不要人云亦云,要对书本知识、别人言论加以思考过滤,认真分析,仔细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实质,科学认识事物本源。要吸取精华,剔其糟粕,学思践悟,真正为我所用,学以致用。
读古代书如此,读现代书、网络书、电子书,以及自媒体书,像简书、美篇、博客、日志等各种各样的现代自媒体平台上文章,更是如此。要学会甄别和思考,善用分析和辩论,要有独立之精神,不可让虚假东西牵着你的鼻子走。
一言以蔽之:尽信书,不如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