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应做喜欢的事吗?
很多人都鼓励人应该从事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长处。
乔布斯在斯坦福最著名的演讲中说:‘’人生有限,所以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重复其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束缚,那只是根据别人的思维结果而生活,不要让他人的喧嚣纷繁,淹没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气去跟随你的直觉和心灵,因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管理思想大佬彼得德鲁克也多次强调,得用人所长。
任正非也说过类似的话,得用人所长。
他们都是受到尼采哲学的影响。
不像尼采前辈叔本华那样彻底否定生命“意志”本身。尼采把“意志”看成是积极乐观的艺术。
人不再是艺术家,而成了艺术品。——《悲剧的诞生》
人是桥梁而非目的。
尼采有三个比喻:
骆驼,代表过去,忍受和服从。
狮子,代表现在,勇气和独立。
孩童,代表未来,创造和自由。
显然,孩童在尼采眼中,那就是超人的存在。
“孩童是无忧无虑,忘记的,一种新的开始,一种游戏,一个自转的轮,一种第一运动,一种神圣的是。”——《查拉如是特拉如是说》
孩童是最高境界。
代表了人的至高境界,创造本源。
所以,尼采鼓励人最大限度地发挥长处。
突破周围人的观念,形成独有价值观。
但是,另外一群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人应该做不喜欢的事。
稻盛和夫在《干法》中多次强调,人的工作本就不好找,还不如把手头讨厌且应该做的事做到最好,把不喜欢干成喜欢。
荣格的弟子法兰兹博士写过一本《永恒少年》
永恒少年的原型,是一群拒绝长大的孩童,他们创造力惊人,艺术天分惊人,兼具两性特征。
但是,很多艺术家拒绝长大。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塞林格,在20多岁就写出这部现象级的作品。
不过其后一辈子,他都离群索居,一直写作却从未公开发表。
直到90多岁,他还在不停地与少女谈恋爱。
他不缺钱,但拒绝成长,毁掉多少身边最爱之人。
麦田里的守望者一直在少年和成人世界中来回摇摆,他的梦想是一直守望着孩子们别陷落入成人世界。
荣格对永恒少年的开出的解药是,
请把双脚放在大地上,
鼓励艺术家要去做不喜欢的事。
去工作,养家糊口,去遍历完整人生。
真正成熟的艺术家,需跨越那道宅门。
而真正的艺术家,艺术天赋惊人强大,任何东西都无法阻碍其艺术创造。
这两种矛盾的观点,应该如何调和?
读书遇到矛盾观点,说明你终于摸到世界的复杂真相。
这也是最纠结的部分。
两种观点从短期,长期来看影响如何?
一个艺术家,做一辈子讨厌的事。
80%时间做讨厌之事,20%时间发挥长处,长期看这样的人很奇怪,连普通人都不如,也没多少天分。
反过来,20%时间做讨厌之事,80%时间发挥长处。这样更加智慧一些,恰到好处的把最卡住艺术家的困难解决掉,最大限度发挥天分。
其实,尼采的超人“孩童”,就是一种积极成长后的“永恒少年”。
尼采从积极角度看待,“孩童”的创造和天分。
荣格从消极角度看到,艺术家身上的消极面“永恒少年”情结,鼓励艺术家得把双脚踏在地面上,跨越那道窄门。
本质来看两者目的一致,长期来看,都让艺术家成长为积极的创造者。
短期来看,艺术家也得做讨厌之事,为了变成未来的超人“孩童”。
都鼓励进入良性循环,而非陷入深渊。
双脚放大地,成超人“孩童”。